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楼主: farita96
收起左侧

听化工设计行业老前辈讲过去的故事-化工模拟攻关实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9.1 神雕侠侣  萧成基 孙铭

萧成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工系。长期在化工设计单位工作,是国内“化学工程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化工部化学工程设计技术中心站的主要创始人。萧成基在我国化学工程专业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和知名度,曾任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化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化工热力学分组副组长等职,在我国化工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承担的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技术攻关特等奖”。但是,从国家化学工业发展的总体战略高度出发,他知道国家化学工程要健康发展,必须着重专业自身的基础建设。他身体力行,1963年在化工部第一设计院首创成立了”化学工程专业组”,自己亲任组长。在他的带领下,传质、传热、反应工程等学科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并提出了化工单元操作的概念。萧成基的名字逐渐与”化学工程”联系在一起。他成了“化学工程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是化工部化学工程设计技术中心站的主要创始人。中心站通过不断组织全国性化学工程技术交流会,总结技术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在各重要技术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为我国化学工程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萧成基在1972年创办出版《化学工程》刊物,至今已发展成国内知名、国际公认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他更积极组织和参加了我国《化学工程手册》、《化工工艺设计基础数据手册》、《化工单元操作设计手册》、《汽液传质设备设计》和《现代干燥技术》的编写和出版,为化工出版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

萧成基与上海设计院一向联系密切,上海院情报组的贾成晏是他在交通大学时的同班同学,又曾在部设计院中共事。有一段时间贾成晏与潘鸿在同一办公室工作,所以他对潘鸿的化学工程电子计算工作早有所闻,给足关注。他创办的《化学工程》刊物也及时刊登过潘鸿关于化工模拟系统结构和最优化等论文,对化工电子计算的推广起了大作用。在化工模拟系统攻关会战中,化学工程中心站是负责组织工作的,多次会议都有他们组织策划。不过具体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工作萧成基当时并未参与,多是交由属下年轻人执行的。

在《流程模拟攻关会战》开展后,潘鸿和萧成基的接触日益频密,会议、书信不绝。一封77年萧成基写给潘鸿的信颇能显示他们交往的神韵:

潘鸿同志:
    你好! 听说你已经喜获贵儿,十分高兴,特此致贺。
    化学工程规划会议准备在11月中旬或下旬举行。前XX同志已同意说拟请你在会上介绍一下如何使电子技术为化学工程服务的问题。届时仍十分盼望你能抽空前来介绍。当然,你现在有了小孩,家务事要繁重得多了。是否有困难,请与XX研究一下为感。
    希望经常联系。此致
敬礼
萧成基 77.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谈起萧成基,人们就一定会谈到他的爱侣孙铭。萧成基和孙铭相爱于学生时代,他们大学是同班同学,毕业后一起分派到化工部化工设计院工作,可谓志同道合,比翼双飞。后来又一起到了化工部第六设计院,萧成基主管化学工程技术中心站,孙铭主持国防化工项目,历任化工部第六设计院总工程师、化工部副总工程师,全国化工系统劳动模范。

潘鸿与孙铭的技术交往其实比与萧成基的更早。1974年6月化工部在保定举办《电子计算机应用座谈会》,潘鸿在会上宣讲了关于精馏塔的新算法。孙铭的助手参加了会议。应该是精馏新算法引起了孙铭的注意,1975年春,孙铭手持第六设计院介绍信到上海设计院计算组作技术交流。当时潘鸿在化工电子计算小有名气,不时会有前来讨论求救的,他也来者不拒,乐见这一领域的日渐兴盛。眼前是一位身材娇小的资深女工程师,介绍信上没有注明职称。潘鸿向她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包括精馏塔计算和热力学状态方程式。与其他访客不同的是,这位女工程师似是有备而来,她对这一领域似是并不陌生,而听起来又特别关注。考虑到化工部六院是专门从事国防化工项目的,潘鸿没有细问她关注的是甚么物系,而只是详细介绍了这一数学模型的关键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孙铭显然是带着问题而来,她对上海院的工作印象良深。后来,她在一年内曾有两三次来上海设计院,和潘鸿详细深入讨论精馏过程的电子计算问题,并不因职阶的差异而有隔阂。

孙铭天生聪慧,学业十分优秀,毕业工作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年代,尤其是为了应对帝国主义的核讹诈,一大批从海外归来的学子和国内科技人员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激情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发起了向“两弹一星”堡垒的进攻。孙铭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她以娇小的身驱、柔嫩的双肩,率同着一帮同行大男子汉奔波国内国外,担当着祖国建设重任。 她在六院就曾主持完成重/水生产技术开发及其工程设计工作,为国防化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我国”两弹一星”工程中,重/水生产的地位举足轻重,不可或缺。重/水生产是一个化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后一级产品的浓缩就是依靠精馏。要提高重/水流程的生产效率就必须提高精馏技术水平,原来孙铭到上海的”有备而来”是背负着提高国防化工龙头企业----重/水项目技术水平的重要使命的。

由于是国防保密项目,她不可能象林战生的深冷制氧精馏塔和王松汉的乙烯及醋酸精馏塔的算例那样,请潘鸿为她代为计算结果。她必须要将问题全盘吃透后自行编制程序、自己计算结果。潘鸿将自己经历过的有关难点和解决办法和盘托出,给她扫除了不少障碍。事后她曾对萧成基说,上海院潘鸿的工作很重要,有前瞻性,你们中心站要多关注他。

孙铭为国防化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一心扑在工作上,心里只有永远没完没了的工作,却没有注意自己的健康。到80年代,她因忙于工作而耽误了3次全身体检的机会。到一次在洗澡时偶然摸到乳房肿块已比鹌鹑蛋还大,已到了晚期,癌症不幸扩散了。医生说,如果乳腺癌肿块只有绿豆、黄豆般大,切除了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可惜她没有及时察觉,发现癌症已是晚期,化工部领导虽然非常重视好的治疗,中日友好医院给予了全力抢救,但终是无力回天!不幸于1987年1月14日英年早逝,年仅54岁。

  大家在痛惜之余,想起了孙铭早年的一次中毒重伤,怀疑是它破坏了孙铭体内的免疫系统。

那正是”两弹一星”工程急需”重/水”的年代。孙铭被领导委以重任,作为“重/水”项目的设计代表主导”重/水”装置的投产。她辞夫别子,来到地处青海高原的光明化工厂,克服缺少资料、工具落后、生活艰苦的巨大困难,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心扑在工作上,攻克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堡垒。为了工厂早日生产出合格产品,她披星截月,坚守生产第一线,实时处理各种工程技术问题。

  1969年12月的一天,她在巡查740车间现场时发现一位同事中毒昏倒在了管架上,管架下面就是滚烫的热水。面对突发危情,孙铭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用娇小的身体挡住了同事,自己忍受着毒气的侵袭。幸好那位同事被及时赶到的工人师傅救起,孙铭自己却中毒昏迷了。在旁抢救的工人师傅立即背起她撤离现场,不料不慎摔倒,中毒昏迷的孙铭双脚被严重烫伤。

  身负重伤的孙铭被送往西宁医院抢救,后转入兰州医院治疗。消息惊动了化工部、军工局、化工部第六设计院、光明化工厂,军工局长亲自打电话找特效药,部里调度了药厂、新药门市部并和民航局等单位联系快速送达通道以满足治疗所需。终于稳住病情,得以康复。光明化工厂在她和大家的努力下保质保量如期完成了“重/水”产品生产任务,为我国核/武/器的急需和核/工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孙铭为国防化工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孙铭的早逝给萧成基的精神打击尤为沉重。面对一迭迭手稿熟悉的笔迹,想着三十多年来一起探讨过的课题和项目,萧成基悲伤不能自已。家中失去了女主人,零乱更胜以前。厨房锅盘油盐多不在其位,不该出现的化工书籍却常厕身其间。朋友同事看着都很不是滋味,有好心人劝他说:
    “老萧,找个老伴吧,生活总还得要过下去。”
    萧都一一拒绝了。他说:
    “我这一辈子心中只有孙铭,装不下任何其他女性。”
    每年清明或孙铭的生日、忌日、结婚纪念日,萧成基都会到香山万安公墓孙铭坟前坐上半天,与长眠九泉的爱妻交流心声、寄托哀思。

萧成基继续潜心他的化学工程事业,后来调到北京化工研究院任副总工程师、技术顾问。2007年6月萧成基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根据他的遗愿,他与爱妻合墓同眠于香山万安公墓。

萧成基孙铭这一双化工设计战线的神雕侠侣,全身心地凝铸在祖国的化工事业上,作出了难能的贡献,后人会永远怀念他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提到的这些前辈的书籍居然都读过。
[发帖际遇]: tfz 成功加入五毛党,回帖一个奖励 5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9.2  矢志不移  许志宏

按照化工部规划院的安排,《流程模拟攻关会战》是由”化学工程技术中心站”和”化工工艺技术中心站”一起牵头组织的。化学工程中心站在化工部六院,地处西安咸阳,联络不便。化工工艺中心站在北京化工部化工设计院,就在部规划院身边,上传下达较为便捷,因此领导小组的碰头会多在规划院进行。部化工设计院分管这项工作的是许志宏和万学达。

许志宏,1952年天津南开大学化工系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1963年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师从叶渚沛院士。

叶渚沛,中国化工冶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50年辞去国联要职回国报效,任重工业部顾问。同年调到中国科学院任学术秘书。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创建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担任首任所长。1954年~1957年期间先后被选为第二届与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任该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叶渚沛知识渊博,学术思想活跃,在科学研究上善于运用多学科的综合观点,从国民经济全局考虑,并始终关注国家建设的需要。根据国际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他不断地提出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中许多重大课题的意见和建议。他在科学理论上很有造诣,倡导氧气转炉炼钢、重视保护包头稀土资源等,为我国冶金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叶渚沛早在1963年就提出在化工冶金研究中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建议,卓有远见,极具前瞻性。

“文化革命”打乱了国家化工冶金前进的步伐。叶渚沛失去了宝贵的工作时间。个人的灾难没有使他产生过多的忧虑,他一手创建的、曾为祖国科学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化工冶金研究所被全盘否定,缩编成了一个生产半导体的小工厂,这使他日夜难眠。眼睁睁地看着我国与先进工业国已经缩短的距离,又越来越大了。他的心沉浸在无比痛苦之中。叶渚沛不能再沉默下去了,他不顾个人安危,于1971年3月3日,毅然拿起了笔,上书毛泽东主席,反映我国科学事业遭受的严重破坏;要求保留化工冶金研究所的科研性质;要求给他本人继续为祖国科学事业献身的机会。他那颗炽热的心,跃然于纸上:
“我坚信对祖国发展着的科学技术,自己能够做一些有价值的贡献。……您能够理解一个年近70、只剩下不多几年工作时间的人,对浪费最后的生命所感到的痛苦。为祖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就是我的生命,剥夺我在自己专业内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指导研究的机会,我就等于活着的死人。”

他,万万没有想到,上天给他剩下的工作时间不是几年,而是只有很少的几个月了。凶恶的癌细胞在迅猛地吞噬着他的躯体,他自己毫无察觉,依然拼命地工作。在症状愈来愈明显的情况下,经家属一再催促,才不得不去医院。医生立即要他住院治疗。在赴医院接受治疗前,他强忍病痛完成了人生最后一篇论文。他对身边人说:
“请等一等,让我打好这篇论文再走。这一去,或许再也回不来了。”

    就在这一年的11月24日,怀着对祖国科学与建设事业的深情眷恋,叶渚沛因患直肠癌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了。在病榻前,当孩子们看着他日益消瘦的面庞,曾问他对50年代回国是否感到后悔,叶渚沛回答说:
”我的命运就是与新中国连在一起的。在美国,我感到我的工作只是给美国社会增添财富,不是我所追求的人生。不,我不后悔,……回国报效是我人生的必由之路。” 这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

后来,人民日报有一段述评,阐释了叶渚沛先生的家国情怀,读来教人动容的:
“爱国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把国家荣誉和国家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有时候就需要放弃个人荣誉、牺牲个人利益,这需要奉献精神。长期以来,科学研究“西强我弱”,世界一流的科研团队大多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个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进入一流科研团队、跟随引领前沿的导师,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对于许多在海外深造的中国科学工作者来说,是留在国外、享受一流科研资源,最终个人功成名就;还是回到祖国、白手起家,为了国家利益放弃个人利益?这是一个艰难抉择。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科学家怀揣拳拳报国之心踏上归途,有的甚至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将毕生所学奉献给祖国的科研事业。他们选择离开国外世界顶级科研舞台,是为了让自己的祖国早日跻身世界科学强国行列。科研中的奉献不仅仅是荣誉和利益的牺牲,有时甚至要用生命与时间赛跑。我国著名冶金学家叶渚沛在身患重病赴医院接受治疗前,强忍病痛完成了人生最后一篇论文。他对身边人说:“请等一等,让我打好这篇论文再走。这一去,或许再也回不来了。”正是这些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支撑起大国科技崛起的筋骨,挺立起民族智慧的脊梁。”
   
许志宏,叶渚沛先生的门生,叶先生学术思想的优秀继承人。早在1955年,他被委派随同来华帮助制订中国科学发展规划的苏联科学院代表团做记录员,使他有机会对国家的重工业和能源工业的状况有全面的了解。60年代初期,叶渚沛院士就提出在化工冶金研究中采用计算机的建议, 设想如何为我国过程工程科学的创新,走出一条新路。当时有些人不理解计算机与化工冶金研究之间的关系, 但许志宏却牢记心中。他长期从事化工冶金的物理化学、工程化学及在这些领域的计算机应用研究。”文化革命”期间化冶所缩编,他到了化工部化工设计院任技术室副主任,从事化工情报工作。不久,叶先生逝世,悲痛之余,他紧记先生要在化工冶金研究中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嘱托,决心继承先生的遗志,努力实现先生生前的夙愿。

他利用在设计院从事科技情报工作的机会,阅读了大量国外文献资料,对实施化工冶金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有了更深的认识。主编了“化工流程图集”一书。后来遇到化工部开展《流程模拟攻关会战》,并受命组织和主持攻关会战工作。这应是依托化工部直属设计院实现开长电子计算机应用抱负的大好机会。

当时国内十年动乱刚刚平息,岂料北京石化部化工设计院又起搬迁去大庆的风波,到那里组建大庆石油化工设计院。这是石油化学工业部做的决定,原化工部领导也无法抗拒。大庆地处东北,气候严寒,一年要背九个月的老棉袄,生活艰苦自不待言。但问题的关键不只是这一点。大庆地处偏僻,远离大城市,周边并无科研单位,设计人员到了那里,资料缺乏,科技信息不畅,形如科技孤岛,接触不到新科技,设计水平就不能提高。这样一个布局,对设计院震动极大。

北京设计院的工作环境日趋恶劣,人心浮动。但对于流程模拟攻关会战工作,化工规划院冯院长仍非常重视,多次催促落实。参与会战的外地几位同行,对北京同事的命运尤为关心,毕竟,多年的技术交往在他们之间已建立一种特有的情谊。信件往来中多有问及。一次潘鸿向许志宏问起这件事,许的回答颇具代表性:
“感谢您对我们命运的关怀。我们这几个人,在惊滔恶浪中仍在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决心用实际行动来回答远方同志们的关怀。让我们在不同岗位上,共同向一个目标前进。”

的确,这般决定不是低层技术人员所能干预的。摆在大家面前的是,国外化工应用电子计算机的浪潮正在快速掀起,为了国家的化工事业,紧紧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是他们的责任。无论周围是怎么无心工作,无论个人是如何前途未卜,攻关会战的参与者都有一个共同信念: 排除万难,努力工作,义无反顾。

鉴于化工设计院要迁往大庆,到了那里只能是附属于大庆油田的设计单位,对全国的化工设计单位失去了影响力,不再具备引领全国化工技术潮流的能力,许志宏自己原先的想法就不可能实现,抱负必将无法开展。此时化冶所正恢复编制,他冷静地分析形势,衡量再三,知道只有重返中科院化冶所才有可能实现叶先生的嘱托。于是,在77年乙烯计算会议之后,未等到流程模拟攻关会战工作会议正式召开,许志宏就已离开化工设计院返回化冶所了。

许志宏虽然离开化工部,但仍很关心攻关会战,会战组多次重要会议他都有出席。1978年许志宏回到化冶所后,立即建立计算机应用研究室,自己当主任。开展计算机在化学、化工、冶金中的过程模拟、化学化工数据库的研制和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实现了叶渚沛生前的夙愿。1986~1991年许志宏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所长,根据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组织创建了一些新的领域。如:能源、生物工程、环境等新课题。这些工作为研究所针对国家科技发展,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卸任后,他继续从事计算机化学、化工、冶金等方面的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承担了一系列国家、中国科学院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2000年退休后,仍心系祖国的科学事业和人类共同进步的高新技术,把目光转向国际和国内的热点问题如能源与环境方面。

    许志宏长期从事化工冶金的物理化学、工程化学及在这些领域的计算机应用研究。在学术上重视应用基础研究与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相结合。在为我国的化工冶金技术进步作出贡献的同时, 注意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 是我国计算机化学和计算机化工两个二级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在5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和他的团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2项,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化工部科技进步奖1项。在国内外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专着译着6部。在2006年国际科学数据大会上,获科学数据(CODATA)终身成就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于2006年在第20届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国际学术会议上这样评价许志宏:
“自从1984年中国科学院代表中国加入CODATA以来,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数据活动而努力奋斗。许志宏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为了CODATA事业,兢兢业业工作了20年,倾注了大量心血。”
这是国家对许志宏将计算机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化学化工系统所做的开拓性工作的表彰与肯定。

    许志宏曾任中科院化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计算机化学开放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发明奖化学化工组评委,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分组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出版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是《计算机与应用化学》刊物的开创人之一,该期刊曾获中科院优秀期刊三等奖。


部化工设计院分管攻关会战的另一位是万学达,国内化工自动控制专业元老。他在会战中主要负责与规划院领导的上传下达,并不参与具体的程序编制。但他的自控专长对会战成员的专业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万学达,1949年金陵大学毕业,50年代初任职重工业部设计院,当时设计院还没有过程自动化专业,1955年,苏联派仪表专家塞维叶夫到北京,根据苏联专家建议,设计院由工艺、电气和机械三个专业抽调技术人员,在动力科计器组的基础上组建自动控制科,万学达是首任科长。1957年高教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在清华大学创办自动化进修班,这是我国自动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我国自动化事业的发展起到“种子”作用,有人称它为我国自动化行业的“黄埔军校”。它相当于今天的研究生班,为期一年半。学员主要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设计院所等。万学达是五班班长。

潘鸿初到上海设计院是被分配到自控组,很早就知道自控元老万学达的名字,因为很多自控安装标准图上都有他的签名,没想到真正见面是在流程模拟会战之时。

攻关会战的任务是编制化工过程各单元的模拟计算程序,参加者多是化学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编程专业,了解电子计算机结构的人很少。万学达专长自动控制,对于意见的上通下达很有帮助。潘鸿大学读的是化学工程,毕业后搞过两三年自动控制,而又能自己编写程序,一人横跨三个专业,工作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许志宏离开后会战的联络工作多由万学达牵头。78年春节前,北京化工部化工设计院搬迁大庆一事原本大局已定,设计院的人事关系和工资等都已转到大庆。预计春节后可能就要部署搬家的事了。到1978年2月,五届“人大”决定恢复了化学工业部,化工部领导立即撤销了从化工部设计院抽调去大庆组建大庆石油化工设计院的决定,设计院留在北京改名化工设计公司。设计院不搬了。院内人心安定下来,工作逐渐回复正轨。

在工作困难时期,规划院领导仍然很关心攻关会战的事,78年2月6日万学达在给潘鸿的信中的一段内容印证了这一点:
“去年年底南京设计会议后,规划院冯院长对化工流程模拟系统非常重视,几次催促赶快开展这项工作。规划院准备在3月上旬召集主要参加单位开个专门的工作会议,讨论确定总体方案,统一思想,统一要求,统一作法,组织攻关会战。你们在流程模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不少经验体会,等三月开会时将很好地向你们学习请教。”

万学达1979年任化工部化工设计公司副总工程师。后任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副总工程师、高级顾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发帖际遇]: farita96 乐于助人,帮助不愿意过马路的老奶奶过马路,奖励 4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故事              
[发帖际遇]: anndy 屌丝逆袭成功,获得白富美女神垂青,赚了 3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向老专家致敬!
[发帖际遇]: mj889 在端午节继续加班,获得加班工资 5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一辈的辛苦奋斗才有我们的美好生活!致敬!
[发帖际遇]: mj889 屌丝逆袭成功,获得白富美女神垂青,赚了 4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9.3 攻关铁三角  潘鸿 韩方煜 雷行之

1978年3月在规划院召开《化工流程模拟系统攻关会战工作会议》,正式吹响向化工流程模拟系统进军的号角。会战名义上参加的单位颇多,有化工设计院、化四院、化五院(兰州)、化六院、化八院、化九院(吉林)、燕山院、上海医工院、南化研究院和北京化工学院等,但会战攻关的阵前主力实际上是上海院、吉林院和兰州院三家。这倒不是规划院领导的刻意安排,而是由各院参战人员的技术实力和过往战绩所决定的。真有点像作战时的兵力部署,强者当先。三大主力院的领军主将更都是在近几年的化工电算中攻城拔寨打出来的。

上海院的潘鸿、吉林院的韩方煜、兰州院的雷行之,是攻关会战中名符其实的三剑客。要说是西洋剑客,其实也并不贴切。正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攻关历程艰难险阻,并非是一两剑刺中,就可成就的。他们三人志虽同而风格各异,用国人习惯的虎将来比喻可能是更合适一些。

三虎将中,雷行之最年长,大学毕业时间也早,是50年代初的毕业生。会战时就已有主任工程师的职位了。他博学多才,机智风趣,稍一接触即令人印象深刻。面对高水平的同行,他不乏恰当的赞美,而对于技术上的懒惰庸材,他却有令人畏惧的威严。听说有一次,单位内一位同事希望他讲解一下一个很普通的化学工程问题,他了解这位同事对技术无所用心的习性,脱口而出告诉他: 你先去看某本书的第几页到第几页,看完以后再来问我。此言一出,令庸懶的同事望而生畏。

他自己对技术是精益求精。当察觉到电子计算对化学工程的重大作用时,即身先士卒学习编写计算机程序和上机操作。当时的计算机需依靠穿孔纸带输入,纸带的制作、校对和修改对于已步入老花眼的他来说是很困难的工作。但他毫不退缩,绝不知难而退。由于化工专业基础扎实,他在电子计算中很快打开一片天地。加上体形壮硕,行事果敢,大有三国战将中喝断长坡桥之张翼德的勇猛气势和万人敌雄风。

其实,日常接触时的雷行之是风趣而幽默的,和他在一起常会引来笑声。记得在最初碰头时的一次,他在潘鸿面前讲了一个笑话,说广东人讲的普通话真是不怎么的。他说一次在单位大楼的走廊,前面一位广东藉同事向他招手,说: “莱杭鸡,你过来。” 他没听懂,但看看周围并无其他人,同事在叫自己是肯定的。可是,”我雷行之怎么就成了英国名种产蛋的’莱杭鸡’了呢? ……”听者无不捧腹大笑。

或许,这一故事是他自己创作的。但作得出来必定需要高度的幽默和智慧。其实,他的名字是颇有来头的。国学群经之首的《易经》在天雷无妄卦中有云: “象曰 天下雷行 物与无妄”。 “大象传曰:无妄卦下震雷、上干天,有天下雷行之象。” 哲理颇深奥,体现他祖上之家学渊源。

雷行之在技术方面虽是严谨而霸气,但在日常生活上则并非事事高明。特别是生活细节上,时不时也会冒出些低能笑话。那个年代日用品供应尚紧,兰州、吉林等边远城市货品色样单调,相比之下北京的日用品色样就多一些。因此,他们每次出差来北京,当家的总给他开出一长串购买目录,还有邻居亲友要托买的,成了一项任务。可雷行之在这方面就并不在行,买东西时常常显现欠缺自信心和判断力,这与他在技术上的风格判若两人。

一次,在北京和平里规划院开碰头会,晚饭后几个人到附近的百货商店溜达。看见有一双泡沫塑料的拖鞋,宝蓝色上面有红黄彩花的,潘鸿想起自己家里要穿,就买了一对。旁边雷行之想了想,也买了一对。可回到招待所不久,雷行之心里有点不踏实,走到潘鸿的房间来说: “不对啦,这鞋有花,是女士穿的。” 潘鸿给他一说,心里也没底。只是口硬说: “花是模糊的,男女都能穿。” 雷行之没敢反驳,只是轻声地说: “我回去说是上海院潘鸿说的,男女都能穿。” 于是回自己房间去了。

原来雷行之每次出差买回东西,得到的多是夫人这个买得不对、那个价格不对的批评。反正他自知水平不济,多是虚心接受绝不辩护反驳的。等到有一次,他夫人要出差北京了。他于是想着,看她买些甚么回来,这一次也许可以轮到自己来享受一下批评的乐趣了。谁知等夫人回来,发现她基本是甚么都不买。原来夫人到了北京,一看东西品种那么多,也看花眼了,每每判断不下,于是干脆就甚么都不买,甚么都没买,老雷自然就挑不出甚么错处来。这样能保留以后批评的权利。反正下次雷行之出差时再叫他买就是了。结果,雷行之还是没享受到批评的乐趣。那年代夫妻间的柴米油盐,也是别有一翻风味的。

雷行之说起此事,大家都多有同感。这几位技术强手,在判断技术方向,处理设计细节时都能很果敢坚决。但对日常购物之类,能力则多达不到中等水平。买样东西,最好品种不超过两三种,以便容易作决定。品种一多,判断标准就难定先后次序。总不能先编个计算机程序来理顺关系吧。在这方面,潘韩雷他们都是同一个类型的,没有大的差别。


韩方煜是1963年毕业于吉林化工学院化机系。先是留校任教,两年后调到吉林化工部第九设计院。天资聪慧,好学多才,文彩武艺,绝伦逸群。加之身长矫健,大有三国战将中温酒斩华雄之关云长的风范。化工九院在吉林,地处东北一隅,信息较为闭塞,但未能阻扰韩方煜对化工专业发展方向的关注。即便正身处文革动乱之时,仍能避开繁乱的政争俗务,潜心于化工电子计算的探索之中。

上天并没给他更多的优惠条件。韩方煜家庭杂务颇重,家人体弱多病,他是家务主要劳力。搬煤运粮之类自不必说,每天下班后还有一大盆衣物要他去洗涤。当时小知识分子家中都不会有洗衣机,洗衣服是一项重而费时的活,加上吉林天寒,洗衣更是艰苦。韩方煜一直能坦然面对,绝无怨尤。还养成了边洗衣服边思考技术课题的习惯。毕竟洗衣只是费时间而不费脑筋的工作,能在洗衣时把空置的头脑用于思考课题,这是很少有人做得到的。

注意仪容也是他的一大特色。那时各人的衣着多是深蓝涤纶卡其中山装之类,并无其他款式。虽不是天天换洗,但也整洁得体。最深印象是他出差北京时仍不忘带上擦皮鞋的工具,在招待所里有空时会拿出来擦一擦,处事之细致是其他人所望尘莫及的。

三人交谈时偶有问起老韩家中的困难,他总是用”人生那能没有一点困难呢?”一句带过。人的生活观点会影响其事业的成败,面对种种生活磨难而能讲出:”人生那能没有一点困难呢?”的人,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是不希奇的了。韩方煜就是这一类的。


三人中潘鸿年纪稍轻,但从事电子计算的时间则较长,这得益于早年上海院徐院长的高瞻远瞩和所在上海科技发达的地利。能及早地到华东计算所学习使用计算机使他争取到了两三年的时间,因为那时也正是国外化工过程数学模型大发展的时期。是故常被会战同人称赞为”飒爽英姿”,”单枪匹马,浑身解数,如入无人之境”,颇有三国之百万军中救阿斗的常山赵子龙的味道。一次雷行之开玩笑地对潘鸿说:” 真不知道该是叫你小潘好呢还是叫你老潘好呢?” 叫小,好像不够尊重,与他的业务水平不配,而叫老,年龄上又不对。潘鸿的回答很简单: ”就叫潘鸿得了,都是两个字。” 大家相视而笑,很真诚的。

三国时代的关、张、赵三虎将,为辅助刘备,建功立业,亲如兄弟。如今流程模拟会战三虎将,为攻克技术难关,切磋琢磨,同奋图强,情同手足。这种在那个特定年代中的科技长征路上所建立的情谊,在其他时间环境下是很难复制的。有时,在解决技术难点时,谁在那里走过弯路,谁发现了攻克的要点,都会主动地互相通报,以助整体快速前进。这些,也是其他场合所无法做到的。

一个在西北,一个在东北,一个在华东,是共同的爱好和使命使他们走到了一起。那时的碰头会是非常简单高效的。多是在北京化工部规划院,各人按通知如期到会。围座会议桌各抒己见,到吃饭时间即到食堂自己买饭票吃饭。和在原单位上班没有甚么两样。饭后再讨论,定出结束日期后即预定返程车票。晚上住招待所,没有繁文缛节的,但有时也会异想天开。一次,韩方煜出个主意,说下次碰头会找个合适的时间到吉林去开,去看看松花江那纯洁晶莹的雾松奇观,他可以做东道主。大家都说主意不错,兴奋了一回。但实际上大家的注意力全集中在技术攻关上,无暇旁顾,说说而己,终没实施。

共同的技术爱好,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家国情怀,他们的内心深藏共同的语言,而这些共同语言有时却是以无言来表达的。一次踏上芦沟桥的一幕体现了这一点。

北京西南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芦沟桥,横跨永定河,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也是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这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芦沟桥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8年4月,会战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后,燕山石化设计院邀请他们去作技术交流。燕山石化地处京郊房山,院方派出一辆十余座的小客车到和平里接他们前往。十数同行来自各地设计院,年纪相仿,都是30上下,并不寂寞。车向西南行,潘鸿事先查看了地图,知道汽车可能会经过芦沟桥,暗自期望着能一睹古桥的风采。车离市区,快到宛平,司机问了一声: 走老桥还是走新桥? (那个年代刚在古桥旁建了一座新桥,以减轻老桥的交通负荷。老桥仍在继续通车。) 回答是异口同声的”走老桥”。车到桥头,燕山院的同志向司机打了个招呼,请他停车让大家下车后,把车开到桥对岸等一会,待大家步行过桥后再上车继续前行。

在芦沟桥头,乘客依次下车。一踏上古桥嶙峋的石面,路上休闲舒坦欢声笑语的气氛嘎然而止。场面突然肃穆,各人都独自低头默然轻踏桥石,抚摸栏杆,注视一众石狮,连偶尔的交谈都变成轻声细语。他们这一代,从小就知道”七七事变”,知道日寇侵华,知道抗日战争。如今来到全面抗战第一枪的所在地,自有无限感慨。芦沟桥,是国家蒙难和国人奋起的标志,大家对它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是很难用言词表达的。各人都在想些甚么呢? 好像都没有交流,心情都是沉沉的,只有肃穆二字。

潘鸿喜欢雕塑,他抚摸着桥栏上的古老石狮,更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这些举世闻名的狮子,体现着古老的中华文化,它们善良温顺、笑容可掬,一派祥和。但是它们都太温顺了,没能遏阻外敌的侵略,为了捍卫祖国的独立与尊严,它们理应和中华民族一样勇敢地站起来怒吼! 在这里,应该立一尊怒吼的巨型醒狮,他应该是历尽沧桑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形象。他要象征民族的觉醒,象征严峻的历史,象征血与泪、意志与毅力、奋起与抗争,能召唤民族的崛起……

“努力,奋起,为了我们的祖国!” 这是无声的呼喊,回荡在各人的心中。大家各自默默地走过古老的石桥。上车后开过很长一段路,肃穆的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恢复先前的笑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向老一代化工人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十. 崇尚奉献的时代

让我们重头回顾化工流程模拟攻关的全过程。从70年代初上海石化乙烯装置技术谈判中我方用详实的电子计算数据迫使日方接受修改设计这一事例,化工部副部长冯伯华意识到我国化工设计与国外的主要差距,可能就在于化工设计中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为此,规划院开始构思组织有各主要化工设计院参加的化工流程系统稳态模拟软件的开发, 这是我国第一次组织大规模开发专业设计软件的试探,奠定了我国计算机辅助化工过程模拟的技术基础。

1978年3月化工部规划院《化工流程模拟系统攻关会战工作会议》,正式吹响向化工流程模拟系统进军的号角开始,会战领导小组同人先后开过十多次大小会议,有小范围的情况交流及分工安排,有扩大的流程计算审核,也有大范围的成果汇报推广。冯伯华副部长偶有亲临领导小组会议鼓励。对于这一项目,他是破格地予以特别关注的。他明确意识到,我国化工设计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成败在此一举,必须及时地搞出自己的化工模拟系统,既要解决当前一批引进装置的流程核算,更要在各设计院推广应用。使化工工艺设计人员能尽早熟悉电子计算,促进全国化工电算设计队伍的成长。部长知道,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硬仗,技术难度高,工程量大,必须利用体制上的优势,调动全行业精兵强将,集合会战全力攻关。

此前,1977年8月,化工部在上海金山召开了《乙烯工程电子计算交流会》。这是一个重量级的电子计算交流会,包括设计院、研究院、高等院校、生产厂家等27单位83人出席。许志宏、萧成基、雷行之、潘鸿、韩方煜是领导小组成员,万学达、邹仁鋆、倪进方、郭天民等都有出席。这是国内乙烯工程电子计算的大检阅,与会者报告了各自的研究成果,讨论争鸣,气氛热烈,成果丰硕。

1979年4月,在上海召开了攻关会战程序技术交流会。对会战各单位将分工负责完成的部份程序及算法进行审定推广。大会共44单位116人出席,由化工部基建局副局长和副总工程师坐镇,基建局、规划局、科技局都派员参加。会上潘鸿、韩方煜以及雷行之的助手分别介绍了719机、TQ-16机和121机的乙烯流程系统的总体情况,以及其他各自特色的模块,倪进方专题介绍了乙烯系统精馏塔模块的计算,兰州院介绍了合成氨部份的计算。大家都无保留地献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供大家借镜,保证了攻关会战的成功。

1981年10月,在杭州召开了攻关会战总结会议。汇报会战成果,向全国化工设计系统推广。与会22单位约60人,各设计院多是副院长、总工程师带队,他们回去后要负责推广应用培养队伍的。攻关会战完成了分别配套121、TQ-16、108和719等电子计算机的4套化工流程模拟系统,还针对乙烯流程和合成氨流程作了专用处理。成果用于工程设计及对外谈判、援外设计等。分析了与国外流程模拟技术的差距,培养锻炼了一支队伍,并成为日后计算机软件应用的人才骨干。该成果后来获得化工部基建方面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其实,国内化工模拟技术本身,较之外国先进同行,并无多大差距。因为,无论是化学工程总体,以及化工热力学、反应动力学等领域,国内都有一流的专家同心协力,攻克技术难关。最大的问题还是当时国内计算机硬软件功能落后。他们所能使用的机器内存仅为8192个word,折算成现时用的byte,大概是64KB。与现今常用的64MB以致128MB、256MB比较,相差千倍以上。而当时软件就更只有ALGOL语言,现今常用的窗口平台之类一概欠奉。要在如此苛刻的环境下实现流程模拟这样的课题,现在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攻关会战的参与者真的是做到了。这一成功要比在先进计算机上取得要多费数倍的精力。但这也有一点好处,就是凡经历过这一阶段磨练的程序设计者,对化工模拟计算本身,都有了特别深刻的认识,从而成为这一领域的技术专才。这些经验,不是到国外去读个硕士博士所能得到的。

    和战争年代某一战役中参战各部队的协同作战一样,参与攻关会战的各单位的作用和特色是受自身的战斗力所决定的。在参加攻关的各主力设计院中,最早组建电子计算应用队伍的是就在化工部身边的化工部北京设计院和第六设计院以及上海医工设计院。

北京化工设计院和第六设计院本是一家,只是因为国防军工项目的需要分拆出第六设计院。早在1966年化工部就在北京为这两个设计院组建了共同的电子计算站,配备了DJS-21电子计算机。但是,他们在人员的配置上主要着眼于计算数学专业,在最核心的化学工程方面欠缺强手,因而进展相对迟缓。六院是化学工程技术中心站和电子计算技术中心站的所在地,他们要分身于中心站的组织工作,但两个专业之间的有机结合未如理想,影响了整体实力的发挥。

上海医工设计院是1965年成立电子计算组。人员的配备上基本不抽调现有的各专业的骨干,而是提拔潜质优秀的新手,并订下3年不求出成果的战略。人员既有数学专业,更有化工、设备、自控等专业新秀。更加上能与国内顶尖的华东计算所建立联系,在探索电子计算机应用方面先声夺人。主力潘鸿横跨化学工程、编程及自控三个专业,敢于率先攻克精馏过程模拟难关,协同院内石油化工主力倪进方和计算专业胡凤仙两员女将,在攻关会战中取得骄人成绩。

兰州的第五设计院地处偏远,周边难觅电子计算机支持,但总工程师卢焕章得悉北京、上海先行一步的讯息后,立即抽院内的精英全力投入跟上。卢总亲自带头,主任工程师雷行之领衔,新秀陆恩锡、唐宏青等全力以赴,参战人士化学工程素质上乘,故能克服地理上和电子计算机硬件上的劣势,成绩喜人。

吉林的第九设计院同样地处偏远,主将韩方煜并不听命由天,决心克服困难奋起直追。韩是一位全才型的骁将,在他的带领下,吉林院在攻关会战中堪当重任,成绩斐然。

北京石化总厂设计院当时正承担厂内几套装置的技术配套工作,任务繁重而人手接应不下,但仍抽调盛若瑜等强将参与化工模拟攻关。

上面几个设计院能成为攻关会战的主力梯队,主要是取决于参战者的专业素质,而不是由上头的那位领导分配指定的。打仗时抢攻主峰的突击队一定要有过人的战斗力,脓包奀种是不会被委以重任的。这次化工模拟攻关会战也很有这样的味道,称之为攻关会战也真是颇贴切的。想当年冯伯华院长在粟裕司令员麾下当侦察科长,黄桥大战、七战七捷、血战孟良崮、淮海显神威……冯院长对名将粟裕的攻关战法必是深有体会的。

还有其他化工部属设计院,他们由于起步较晚实力较弱,所以多是跟随学习的角色。至于一些省级的化工设计院,那基本上是”地方部队”,后期的推广是要他们开开眼界,及时跟上,不要掉队。冯院长发起这场攻关会战的目的之一,是要大力推动在化工设计院中应用电子计算机,尽快地让国内的化工设计队伍接受熟悉这一新玩意,从速提高全国化工设计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70年代是一个崇尚奉献和团队精神的时代,是能最大限度地把每个人的才智和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汇集成一个无坚不推的集体的时代。集体中的每一个人,一旦自觉地肩负起了某种历史使命,便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个人无法克服的困难能够依靠集体一一克服,个人无法突破的局限同样也能够在集体中群策群力地一一超越。在这样的集体中,没有人计较自己的得与失,更没有人想到过这项攻关未来的”专利权”的归属问题。它与铜臭绝缘,也不计较个排名的先后,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攻关是人生难得的享受,可遇而不可求的。


[发帖际遇]: farita96 在端午节继续加班,获得加班工资 4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激励人励志向上的故事要多分享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11. 赋诗道别

81年杭州总结交流会以后,化工流程模拟工作转入应用推广阶段。社会改革开放之风渐起。由于不同的原因,不少攻关主力先后离开了设计院系统。最早的是部化工设计院的许志宏。由于单位要搬迁去大庆的决策,严重打乱了设计科研工作的正常部署。大庆地处东北,偏远而闭塞,三五年内很难让研究走上正轨。许志宏决定返回原先所在的中科院化冶所,早在总结交流会议之前就脱离了队列。吉林院的韩方煜,因为小孩健康问题需要入读特殊学校,而吉林没有这类学校,他要全家搬迁到能够让孩子接受教育的城市,终于找到了青岛。他将要离开吉林化工设计院,也就离开化工部的设计系统,转去青岛化工学院任教。还有就是上海院的潘鸿,由于遭受设计院领导的轻蔑、封闭、冷藏,预感发展无望而最终选择全家移居澳门。

   攻关会战要功成身退了。82年底,化工部规划院再召开一次会战领导小组的碰头会,目的是检阅一下一年来各设计院化工流程模拟的应用成果,以及讨论下一阶段工作的设想。自从杭州会议以后,攻关会战的”战友”们已有一年多没有聚会了,在各人的心灵深处,大家都对聚会深抱期待。而此前不久,潘鸿正式接获设计院批准离职去澳门的通知,正处起程移居澳门的忙乱之中,他是不能再赴会了。

想想几年来并肩攻关的”战友”,想想化冶所的老许、部设计院的万工、六院的萧工、兰州的老雷、吉林的老韩……潘鸿心潮起伏,无法平静。攻关会战他是主力,当仁不让的。发起攻关会战以来的历次会议他都代表上海院出席,讲台上更少不了小潘的身影。这一次不能赴会,内心实是五味杂陈的。在开会前夕,潘鸿特意收拾心情,写了一封短信向参加最后一次会议的各位”战友”道别。信是托代替他出席会议的同事带上的。信中潘鸿向大家简报了自己将离开上海移居澳门一事,没有谈及去国的原因。另赋感怀诗两首,以表心意。潘鸿在六七十年代开始学诗词,都是自娱自乐,从不示人的。这次感情迸发,不忌献丑了。
 
其一,呈流程模拟攻關会战诸位工程师
         会 战 诸 工 尽 高 贤,
         为 振 中 华 竞 挥 鞭。
         骄 阳 西 京 同 拂 汗,
         淫 雨 杭 城 共 望 天。
         四 机 并 行 争 四 化,
         八 方 会 合 胜 八 仙。
         无 为 似 我 犹 欢 舞,
         群 师 奋 步 更 无 前。

大意是:
参加攻关会战的各位工程师都是高尚贤良的能者,
为了振兴中华而奋力策马扬鞭。
西安会议正值八月酷暑大家一起挥汗探讨,
杭州总结恰逢阴雨天不作美无缘漫步西湖。
并行攻关完成适配四种机型的四套系统为了国家四个现代化,
全国多个设计院通力合作一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面对会战成果像我这般无大作为的尚且感到欢欣鼓舞,
日后各位老师再迈步定将一往无前。

其二,述   怀
          程 序 生 涯 十 八 年,
          赏 心 避 乱 似 桃 源。
          手 编 算 法 呈 先 后,
          系 统 工 艺 共 一 肩。
          精 馏 逐 板 三 对 角,
          流 程 模 拟 二 段 连。
          而 今 解 甲 匆 辞 去,
          驻 马 南 关 一 泫 然 。
   
大意是:
我投身程序设计工作已有十八年了,
这是一项赏心乐事能逃避外界的纷扰似桃花源一般。
程序设计先是学手工编码后是用算法语言,
编写系统程序和探索化工原理两大专业我一肩挑起。
早年开发精馏塔三对角线矩阵法逐板计算,
后期乙烯流程模拟系统分两段连接组成。
如今解甲归田匆匆向大家告别,
来到南方的海关门前我将会停步回首为之一哭。

  在北京化工部规划院,与会各人读到潘鸿的告别诗信一片沉寂,相视黯然。是因为对战友未来的祝福,是因为对手足兄弟离去的不舍,也是因为对国家化工设计事业英才流失的无奈……话别会议本依依,更何堪孤雁先离去。是兰州雷行之打破会场的寂静,他建议韩方煜代表大家作诗赋和,以表情谊。他平缓而又郑重地对韩方煜说:
    “老韩,来一首诗,既为小潘送行,也为记念我们这次攻关会战。古代文人遇事常有诗歌唱和的雅致,如今我们工程人士,大可仿效一下,成全一段佳话。”
韩方煜对老雷的建议并不推辞,慨然应允。返吉林后,他静心回忆大家多年相处,砥砺切磋,手足情深,感触良多,直至大年除夕,终成四言排句一曲,并用潘诗原韵赋和七律两首,荡气回肠,淋漓尽致。
   
  答雷行之兄并模拟攻关诸贤
             韩方煜  1983年2月12日
顷 接 来 函, 读 之 怅 然。
潘 君 离 庠, 即 业 电 算,
运 心 驰 神, 十 有 八 年,
不 为 境 动, 不 为 世 迁。
工 艺 计 算, 常 发 卓 见,
模 拟 会 战, 多 有 树 建,
化 工 事 业, 功 劳 在 篇。
吾 侪 相 处, 胸 如 洞 天,
切 磋 琢 磨, 互 补 长 短,
常 存 心 意, 如 手 足 然。
潘 君 去 国, 意 有 所 展,
轩 辕 子 孙, 当 不 忘 返。
吾 因 家 累, 即 离 设 线,
将 赴 海 角, 山 化 学 院,
弃 长 就 短, 常 记 策 鞭,
请 多 赐 教, 助 我 过 关。
会 战 情 谊, 永 铭 心 间,
既 命 联 句, 虽 陋 当 献,
聊 发 短 吟, 用 以 和 潘。

大意是:
刚接到来信,读来令人不痛快和失落。
潘兄大学毕业不久,即开始从事电子计算,
运动心力奔驰神思,已有十八个年头,
不被环境变化所动摇,不受世俗喜好而变迁。
他在化工工艺计算上,经常发表卓绝的见解,
在化工模拟攻关会战中,有大成就大功绩,
对于国家化工事业,功劳记录在文章书籍之中。
我们这几个人相处,胸怀有如在仙山中的洞室通达上天,
讨论研究切磋琢磨,互相取长补短,
一直存有兄弟手足的情意。
潘兄出国,希求有新的发展,
作为轩辕黄帝的子孙,应当不会忘记回老家。
我因为家庭原因所拖累,也将要离开化工设计战线了,
将要奔赴海角城市青岛,到山东化工学院任教,
这是舍弃自己的长处而用短项,我将会时时紧记鞭策自己,
请大家多多赐教,帮助我渡过这一关。
攻关会战的情谊,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既然受雷兄之命写这一诗句,虽然写得不好但也当献上,
谨此写下这一组短句,作为对潘兄诗的唱和。

  其一, 用潘原韵
    会 战 攻 关 集 众 贤,
    切 磋 琢 磨 共 策 鞭。
    同 奋 图 强 驰 心 力,
    谁 敢 安 逸 听 命 天。
    数 学 模 拟 方 未 艾,
    因 次 相 似 半 为 仙。
    已 训 阿 狗(ALGOL) 跑 一 段,
             再 驱 吠 犬(FORTRAN) 更 向 前。

这是用原来潘诗的韵而作,其中韵脚的 贤、鞭、天、仙、前 与潘鸿的原诗是相同的。
大意是:
攻关会战聚集了一众贤能之士,
大家在一起切磋琢磨策马挥鞭。
共同奋发图强运驰心力,
谁都不愿意贪图安逸而听命由天。
数学模拟的探索正兴起而未有止境,
因次相似的研究也希望能进入佳境。
已经驯服ALGOL算法语言走了一段路,
还将要驱动FORTRAN语言再向前。

    其二,  
        会 战 攻 关 集 众 贤,
        飒 爽 英 姿 有 小 潘。
        流 程 模 拟 常 卓 见,
        精 馏 优 化 留 丽 篇。
        曾 经 武 林 观 壮 美,
        应 记 长 城 怀 轩 辕。
        离 国 莫 为 华 发 叹,
        老 友 常 盼 游 子 还。  

大意是:
攻关会战聚集了一众贤能之士,
其中小潘更是豪迈矫健英勇威武。
他在流程模拟上经常发表卓绝的见解,
精馏塔计算及最优化方面更留有精彩的篇章。
既是曾经在电子计算竞技台上施展过壮美的身手,
应会常常记忆祖国的长城怀念黄帝轩辕。
离开国家不要为鬓发斑白而感叹,
这里有老朋友常在盼望着游子回来。

韩方煜的四言排句,开篇道出的即是: “顷接来函,读之怅然。” 手足之情,跃然纸上。随后讲的是在会战中与潘的相识相知。”不为境动,不为世迁。”、”化工事业,功劳在篇。”这些评语,其实是借一人而评价参与会战的大家。随后的 ”吾侪相处,胸如洞天,切磋琢磨,互补长短,常存心意,如手足然。” 写出了”战友”间的境界与情谊。为了祖国的富强,他们胸怀坦荡,交流切磋,情同手足,比之三国中关张赵的兄弟情,毫不逊色的。继而,诗中勉励潘鸿 ”轩辕子孙,当不忘返”,也谈到自己将赴青岛任教,而 ”会战情谊,永铭心间”。全篇情深意切,一气呵成。份属诗中佳作,何况是出自一位化学工程师之手,实在难得。

另外两首七律和诗,字里行间,更直接抒发了他们以国家富强为己任的赤子情怀。”同奋图强驰心力,谁敢安逸听命天。” 奋发图强,匹夫有责,岂能贪图安逸,听命由天。这是那个混沌时期有抱负的科技青年的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还有那末句的 ”老友常盼游子还”,对”战友”的一往情深,溢于言表。

会后不久,韩方煜调职青岛化工学院,延续他的化学工程模拟探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那是后话。这一组和诗,当时潘鸿并没有读到,因为,它写就的时候,潘鸿已经跨出了南国海关的大门,到了澳门。由于地址不定,他与朋友失去了联系,等到能拜读韩方煜的这组诗,人类已跨进了21世纪,这也是后话了。

雷行之是兰州院技术室的副主任工程师,这并不是一个与他的资历和技术水平相称的职位。由于早年直系亲属的历史问题,他长期背负着“限制使用”的档案材料,在单位内一直不被重用,这个技术室副主任工程师是个闲职,从未被委派负责重大的设计项目,有时甚至被差遣去当看守水泵房等无意义的工作。但他人情练达,生性乐观,面对逆境,并不介怀,一直以钻研技术为己任。当他敏锐地察觉到电子计算对化学工程的作用时,不顾自己年龄上的劣势,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之中。这次能代表兰州院领军参加攻关会战,就是因为他在这方面做出成果脱颖而出,并非是由上级指定委派的结果。潘韩雷这三剑客是因为 ”同奋图强驰心力,谁敢安逸听命天” 而走到了一起,他们的战友情怀正源于这 ”志同道合”。

在上海的潘鸿正紧张处理移居前的杂务。在即将乘车离开上海南下的前两天,他收到了雷行之从北京寄出的一封信。雷还没有回到兰州,这封信是在得悉战友要离去的当晚在规划院招待所急就的。信很短,显得沉重,没有了过往来信中特有的诙谐风趣。可能,依据他对潘鸿个性的了解,结合自己过去在设计院中的遭遇,老雷似乎是嗅觉到潘鸿决然离职去国的隐情。
老雷短信开头先致问候和祝福,祝愿老友到澳门后一切顺利有新的发展,厚重的道别之情跃然纸上。短信给潘鸿印象最深的是最后的一句:“如果在海外过得不如意,请放心回来,这里需要你! ” 一位由于家庭出身问题而长期不被重用的老工程师,当他看到一位化工设计有用的人才要离开国内时,所想到的不是过去个人的得失荣辱,而是国家建设需要有为的干材。为了国家 ”同奋图强” 的目标,他不惜管起不是他该管的技术以外的事,诚心为国家为专业挽留人才,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潘鸿、雷行之和韩方煜可说是因才而惺惺相惜,他们的书信往来及诗歌唱和谱写了一阕现代化工人家国情怀的人世佳话。

雷行之后来的际遇令人唏嘘。82年后他一直坚守在兰化设计院,得到重用,任总工程师。但令人痛惜的是,他在95年4月发现胃癌,不到半年,于95年9月驾鹤西去了。他身体一直很好,常有慢跑锻炼的习惯,时现红光满面,大家有提请他注意心血管问题。他笑言体检指标一切正常,摆出 ”吾乃燕人张翼德” 的姿势。不料发的竟是癌症,一发现就是晚期。他兄弟是著名的外科医生,亲自操刀手术,但终是回天乏力。作古时,会战同人多有悼文传至兰州。远在澳门的潘鸿直到21世纪到来之后才得知此噩耗。本来期盼着能有昔日的攻关铁三角的跨世纪重聚已不可能了……

[发帖际遇]: farita96 在端午节继续加班,获得加班工资 2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了,此会战与当年ASPEN的会战几乎同时,可能还要早些。
[发帖际遇]: tfz 乐于助人,帮助不愿意过马路的老奶奶过马路,奖励 1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12. 跨世纪的诗歌唱和

自从82年底移居澳门之后,潘鸿与化工模拟攻关会战的战友们天各一方,联系疏断了。潘鸿到澳门头几年,地址不固定,难与外界联系。82年底北京的化工模拟攻关会战碰头会上,大家读到潘鸿写来的告别诗章,不舍、无奈、黯然。兰州雷行之提请吉林韩方煜和诗壮行,韩方煜慨然应允。返吉林后凝神静思,到大年除夕赋得三章,与潘诗唱和。但是,由于正值国内体制大变革时期,国内各人的任职单位和通讯地址都在急遽变动,韩方煜写的告别唱和诗没能送达潘鸿案前。潘鸿得以拜读韩诗之时,已是将近二十年后的廿一世纪了。

这是如此非比寻常的时间跨度,对国家、对个人都有着非一般的变化。拜托互联网,造就了久别的人们得以恢复联系的平台。出于对旧日朋友的思念,潘鸿常常会在网上查找朋友的讯息,韩方煜事业有成,当上青岛化工学院院长,讯息容易查到。终于,在分别20年之后,这两位当年化工模拟攻关的战友、也是化学工程界的诗友,在网络中得以重逢了。韩方煜给潘鸿寄来了热诚、深情的信。从电子邮件、传真和电话的叙旧中,大家都强烈地感觉到,他们都是不约而同地非常怀念着那一个贫穷而又富有、冷峻而又热烈、纯真而又残酷的时代,那一段平常而又特殊、短暂而又漫长的交往。

Dear 潘鸿:
    已有二十余年没有见面了,收到您的电话和传真非常高兴。年轻时代的小潘又出现在我的面前……
    那是一个贫穷而又富有、冷峻而又热烈的时代。许多往事记在心间,成为今日的营养和动力。
    看得出来,小潘还是那样活泼风趣充满青春活力,真令人羡慕。
    我1983年离开化九院到青岛化工学院,主要是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做了5年副院长和6年院长。1998年下来,专作教授,兼作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每年都要去广州几次。
    2001年注册了一个软件技术公司。
    希望有机会加强合作,欢迎来青岛,也许有机会在广州或珠海见到您。
    后面附上1983年的和诗,诗是写给老雷的。诗在人去,无限感慨,……让我们回忆那美好的一切吧。
    新春在即,祝
身体健康,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韩 方 煜 2002.1.25.
  
韩方煜把一直珍藏着的潘鸿的告别诗及他的和诗重新传给潘鸿。旧友情隆,百感交襟。回忆一下子充满了他头脑中的全部内存。他发现,在经历长时间的发酵之后,他们之间的思念、情谊,变得更为浓郁、更为醇美。为答谢隆情厚意,潘鸿决心再次献丑,搜索枯肠,再和一诗,以续成跨世纪的诗歌和唱。

  七律《步韵和韩方煜兄》
                  ---- 当年诗别会战诸君,喜获韩兄答和,情深可见。惜邮路未畅,待得拜读,已是一十九年之后了。现隔世纪再赋和一首,可供一笑。
                         2002年1月
     莫 叹 红 尘 遮 圣 贤 ,
     书 生 择 路 自 扬 鞭 。
     赤 诚 砺 得 情 如 海 ,
     会 战 同 争 志 比 天 。
     指 爪 尚 留 终 是 梦 ,
     黄 粱 虽 熟 未 成 仙 。
     老 牛 力 乏 心 犹 壮 ,
     重 拥 西 施 再 向 前 。   

大意是:
不必慨叹滚滚红尘遮挡了当年探求真理的理想,
我们几个书生选准了化学工程发展方向奋力策马挥鞭。
在赤子之心的砥砺下我们变得情深如海,
在会战中协同攻关争先奋力志比天高。
时光流逝往事虽留有痕迹但终究如一场旧梦,
我在澳门物质上是有所得但不过是黄粱一梦并未步入神仙境界。
如今已如老牛力乏仍心怀壮志,
希望能像当年拥抱化工模拟那样再奋蹄向前。
(西施,就是C.S.  Chemical Simulation化工模拟的谐音。)

诗中潘鸿用了两处典故。一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人生的足迹有如雪地上飞鸿的爪印,这个印记可以消散,但它所记录的情谊,所标示的缘份是会常留梦中的。

另一是唐人沈既济在《枕中记》里说的一个故事:
    唐朝一个书生姓卢,字萃之,别人称之为卢生。有一年,他上京赶考,途中在邯郸的旅馆里投宿。遇到了一个叫吕翁的道士,并向他感慨人生的穷困潦倒。吕翁听后,从衣囊中取出一瓷枕给卢生,说:“你枕着这个枕头睡觉,保你称心如意。”卢生便按着道士的说法枕着瓷枕小寐,旁边店主人正在那里煮黄粱米饭。
卢生发现自己回到家中,几个月后,娶了一个清河的崔氏女子为妻,妻子十分漂亮,钱也多了起来。卢生感到十分喜悦。不久他又中了进士,多次层层提拔,做了节度使,大破戎虏之兵,又提升为宰相做了十余年。他先后生了五个儿子,个个都做了官,取得了功名,后又有了十几个孙子,成为天下一大家族,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过上神仙般的日子。然而到了80多岁时,他得了重病,眼看就要死了,十分痛苦。突然惊醒,恍惚是一场梦。
这时,店主人在煮的黄粱米饭还没有熟。卢生感到十分奇怪地问:“这难道是场梦吗?”吕翁回答说:“人生的归向,不也是这样吗?” 经过这次黄粱一梦,卢生大彻大悟,再不去想进京赶考了,反而进入深山修道去。

《枕中记》说的是黄粱未熟的一场梦。现实中,潘鸿当年在上海设计院,正是因为家中一无所有而被书记大人瞧不起,被当众嘲讽: “你家有电冰箱吗? 有洗衣机吗? 有彩色电视机吗? “ 是的,社会上有不少这样的”唯物”主义者,他们眼里看重的都是这一些物质享受,并不理解基层技术人员 ”同奋图强” 的精神境界。其实,像电视机、洗衣机之类的东西得来是不会太难的。在离开上海到澳门以后,潘鸿曾经在一间美国上市的跨国玩具公司做过电脑部主管,也曾经从事过进出口贸易。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干,那些时段他的经济收益要比在上海设计院开发电子计算机应用时多得多。到澳门3、4年,就有能力买到百多平米的居所,电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了。彩电还装了两台。比之过去在上海时的寒酸,自是大不相同了。

但是,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发觉,收入多的那些时段并没有给自己留下太多的兴奋,而只有在上海搞化工模拟攻关的那段日子,才是最能让自己感到充实、满足和不能忘怀。正因为这一点,所以会写下”黄粱虽熟未成仙”的感慨。

回首那段攻关岁月,战友们常沉醉于回忆那美好的一切,但也常为有一项缺失而惋惜,这就是,他们虽然多次聚会,却是没有留下一张合照,那怕是小小的黑白照都没有留下一张。是因为照相机在当时对他们来说是奢侈品,是因为每次都是专心研讨而行色匆匆,或是因为 “会战情谊,永铭心间” 而不必拘泥于影像……或者都是原因吧。如果是十年廿年之后,莫说是照相,即便是录像之类新玩意,都会不是太难做到的。因为,这一群化工界的精英,后来多是今非昔比,在改革开放中作出了骄人的贡献。

韩方煜在转到青岛化工学院后发展顺利,曾任青岛科技大学化工系主任、院长,化学工程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博土生导师、山东省化工过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化工学报》编委。获评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化工有重大贡献的优秀专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先后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2项;中国化学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等。获得2011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在工程软件开发领域,80年代主持研制的"ECSS工程化学模拟系统",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作为项目负责人领导科研团队开发成功10余套大型专用模拟软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等政府科技奖励。在流程模拟攻关会战同人中,韩方煜是在这一领域继续发展最为成功的一位。


昔日攻关会战的战友多已老去,潘鸿能联系得上的老朋友不多了,很幸运1995年潘鸿和夫人有机会到上海旧地重游,见到当年在上海设计院共事的倪进方,到她在武康路的家里作客。一别十多年,大家都有不少变化,又都比以前健谈很多。回忆一起在设计院的日子,倪进方谈到她去化工学院的经历,还有那次上海石化工程技术谈判时的合作,真是交谈甚欢。潘鸿最赞誉的是她在上石化乙烯扩建工程中能扳倒业界权威鲁姆斯公司,说出了这一成功在自己心目中的份量:

    “我不会着意于你在这件事中得到了多少万美元的专利费,因为我知道这在你心中必不是最主要的。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为国家进步攀登科技高峰是人生的宿愿,能够战胜最强者本身就是对自己的最大嘉奖,而这一攀登的过程给自己带来的欣悦也不是物质金钱所能比拟的。建设新中国,我们有幸处于这个时代,而这个时代也属于我们,这一点,其他时代的人恐怕是不容易理解的。”

倪进方依然是像过去那样娴雅地一笑,这里面肯定包含有”会心一笑”的成份。在化学工程战线曾经勉力并肩同行的学人,心灵是相通的。

谈意正浓,倪进方执意要亲自下厨留客人在家里吃饭。潘鸿打笑推辞说:
“下厨这肯定不是你的强项呀。”
倪的回答则较严肃: “我是极少留客吃饭的,你是例外。”听到这句话,潘鸿当然是不会再推辞了。

饭后他们还谈了很久很久。离开前,倪送给潘一本她撰写的《化工设计》,扉页题字:
    “潘鸿学友赐教      倪进方  95年12月2日”
其实,离开化工业十余年以后,潘鸿已经是化工模拟领域的落伍者了。这本书的内容很多他大概已是看不懂,何来赐教可言。但是一个珍贵的纪念。

以后,他们又有一段长时间没有联系。直到进入廿一世纪,借助网络电子邮件的方便。潘鸿写了一段回忆文字《往事如诗》寄给一些当年一起参与化工过程模拟攻关的共事者,倪进方是共中的一个。很快就收到了她的回邮。

潘鸿: 你好!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和诗,所写的内容引起我强烈的共鸣。虽然我们在那间不太明亮的后大楼二楼办公室中切磋,更正确地讲是我向你请教,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回忆还是那么清晰和亲切。我觉得我以后工作所以能取得的小小的成绩是因为我熟悉模拟系统的结构和每个模块的数学模型,能够非常自如地运用这个工具去解决我要解决的工艺问题,流程和参数的优化,所以和那段我们共同工作的经历非常相关。我特别欣赏你的结尾语 ”回首往事,不必为过去的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必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毕竟,我们的青春,曾献给了国家科技进步的壮丽事业。我们虽然都已不再年青,但我们确实拥有过真正的青春。成功的光环没有掩盖往日的情怀”。

    结合我近来所遭遇到的一件事,对你那句精彩的评述: “我们都是不约而同地非常怀念着那一个贫穷而又富有、冷峻而又热烈的时代,那一段平常而又特殊、短暂而又漫长的交往”深有同感,那是一段物质上贫穷而精神上富有的经历: 感到自己对国家有用,感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感到人与人之间、 ”会战”单位之间真诚无私为共同的目标奋斗的所产生的友谊,所以我当时感到自己是个”人”。但现在物质上丰富得多了,而这种感觉却消失了,一些腐败现象不是报纸上离我很遥远的报导,而是发生在我的周围、看上去似乎是技术领域的事实。我觉得自己是这样的渺小和无能为力,有这种感觉真的很痛苦。我很少向周围的同事谈到这种事而反而向远在千里之外、几十年中只见过两次的你谈起,也许是那一段”平常而又特殊”的交往所引成的一种共同的工作上的追求所造成的。

    我不再写下去了,要从不愉快中解脱出来,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把不愉快传染给别人,要享受金色的晚秋。不知你和李老师有无机会再来上海,如果有机会一定来我家玩,我已经搬家了,你们到上海后可打电话给我,我来迎接你们。祝一切好!
倪进方 2002.4.11

这就是那位当年颇具小资气质的上海女学生,是那位陪同共和国一起成长、一起走过坎坷、为国家科技进步奉献才智精力的知识女姓,是那位对过去工作上的追求青春无悔、矢志不移的退休教授。她对回忆当年还是那样深情,对 ”感到自己对国家有用,感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感到自己是个人” 的境界是那么眷恋。

但现在物质上丰富得多了,而这种感觉却消失了。留下的是茫然、渺小和无能为力。这种痛苦,比之当年遭遇的无奈困境和挫折,孰轻孰重呢? 人们一时会回答不上来,倪进方教授可能也回答不上来,和她同层级的知识分子也未必能回答得上来。看来,这不是属于他们专业范畴以内的问题,还是留待哲学家们去探究吧。正如倪进方教授所说,我们现在的任务是享受金色的晚秋!

和一群有才华的人在一起叙谈、交流是人生的一种享受。和一群真诚的有科研才华的人相处更是人生的一种享受。能和一群科技精英在一起工作、切磋,友谊一直保持到各人成名之后,直至跨越世纪,就更是人生难得的大享受。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13. 文物出土

时光依旧流驶,社会不断进步,过去的事逐渐成为历史,慢慢地被人遗忘了。

人已步入暮年,身在澳门的潘鸿不时会回忆着旧日的情境。有一件事是颇令他感到遗憾的。那是在80年代初他举家离开上海移居澳门之时。上海的住房要归还给设计院了,家中所有物品不能带走的都要处理掉。他家中其实并没有甚么值钱的东西,处理起来不算困难。他着紧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是一迭私人相片,这是以后即使有钱也买不回来的。他早已悉心整理装订成册,以备随身携带到澳门。从拱北到澳门要经过出境海关检查,一般的私人相片应是能顺利通过的。另外是一些攻关会战中战友的来往信札,历次技术会议的文书名册,自己历年在一些内部期刊中发表的论文,以及笔记本等等。考虑到这些东西能否过关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旦被海关没收就追悔莫及了。于是就把它们另装成一小包,交给在广州的母亲保存。那时母亲住在长兄潘鹤在广州美术学院家里。

在澳门几年安定下来之后,一次回广州和母亲谈起这包东西,可母亲想不起这回事了,更不知道放在哪里。而潘鹤家中文书画册堆积如山,在没有记忆的情况下要寻找出这小包文书是完全不可能的。母亲年事已高了,没有办法的。又过了几年,母亲离世了,小包终成石沉大海。

小小的一小包文书信扎,如果用金钱作为价值来衡量纯然是一钱不值的,但它的遗失在潘鸿心中一直怏怏不乐。”别梦依稀忆逝川,故人三十四年前。” 2016年,一个意外的惊喜打破了多年的寂静,潘鸿接到侄子打来的电话,说在嫲嫲以前的箱子里发现了你的一包文书信件。没几天他来澳门时就将小包带来了,一如文物出土,完壁归赵。

这可以说是一包文物级的东西了,其中包括潘鸿从1974到1982年间在《深冷简报》、《深冷技术》《化学工程》《石油化工》、《炼油化工设计电子计算》、《上海化工》等科技期刊上发表的十多篇学术论文,所参加的多次技术会议的公文、出席证和参加单位及人员名册,交往学者寄来的信件,以及来上海设计院向潘鸿请教化工电子计算技术经验的来访单位及人员的记录等等。它像考古文物一样记录着我国化工设计跨进过程模拟和电子计算机应用这一重要节点上众多技术精英的印记行踪。从名册可见,当年慕名而来上海设计院请教的达二百多批次,来访单位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重要的化工设计单位,所有全国重点化工高等院校,重要的化工研究单位,以及轻工部、纺织部、铁道部、交通部、半导体行业、制氧行业、计算所等设计研究厂矿单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化工电子计算技术的开发对国家多个领域和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广泛而深远。单位名册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名字,诸如中科院原子核所、二机部二院、六机部七院、空军第5研究所、03单位丁二设计院等,可见国家国防军工行业对化工电子计算技术进步的关注。

古诗有云:”春江水暧鸭先知”,而这批早年就来到上海设计院取经交流的来访者,都是自已所在专业技术中的”春江鸭”。他们敏感地察觉到所在专业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必将迎来一个大发展时期,不约而同地为探索路向而交集到这里。他们后来大多都是化工技术界响当当的人物,有后来的英国皇家化学会特许院士、中科院院士、总工程师、大学校长、教授等等。他们几乎都是所在行业的精英,是单位内的技术尖兵。这些来访者和会议参加者,都是这一化工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者,这里仅简略记录部份参与者的名字,存录于此,以便记忆。

曾经到上海设计院与潘鸿研讨交流的来访者:

化工部规划院: 李伟,蒋兴镛,王骏骐
化工部北京设计院: 万学达,盛德美,张春耕,陈咸和,荣仁芝,郑秀兰,黄文
化工部第一设计院: 汪梅,苏志贞
化工部第二设计院: 郑作雄
化工部第三设计院: 周孝悌,王云珠       
化工部第四设计院: 周振生,李德厚
化工部第五设计院: 卢焕章,雷行之,陆恩锡,唐宏青,吴伯良,傅有成
化工部第六设计院: 孙铭,萧成基,王抚华,连炎初,费濂
化工部第七设计院: 魏而宏,王扬仁,乐加华,刘加龙
化工部第八设计院: 梁启迪,茅及洵,谭有恒,朱婉如,夏自强,姚淑,黄伯容,王楚,蔡克铄
化工部第九设计院: 韩方煜,郭津生,王占国
北京石化总厂设计院: 盛若瑜,王松汉,李美华,陈志奎,叶剑韵,赵荣,林毅,王耀
上海石化总厂设计院: 郭予桢,郑雍,周惠光
北京首钢公司设计院: 徐文灏
大庆石化设计院: 沈美青,周庆昌
浙江石油化工设计院: 赖福康
湖南省化工设计院: 胡克勇
岳阳化工总厂设计院: 陈德芳,赵保玉,谢仲瑜
上海化工局设计室: 徐党生
北京炼油设计院: 尹承仁,李树坤
四川石油管理局设计院: 沈俊如

华东化工学院: 顾其威,胡英,俞钟铭,江体干,周善琼,王家霖,陈耀洲,杜庆琪,朱葆华,吴琴娣
河北工学院: 邹仁鋆
浙江大学: 朱自强,陈甘棠,韩世钧,骆有寿,郑文仁,朱才铨,陈育樟,金宏良
北京石油学院: 郭天民,李再琮,胡上序
大连工学院: 丁惠华,沈自求,姚平经
天津大学: 靳以璇,陈树章,谈遒
北京化工学院: 王萍
南京化工学院: 李振夏
沈阳化工学院: 舒其茂
上海纺织工学院: 唐志廉
合肥工业大学: 范文元,张统潮
吉林大学数学系: 吕洪范
清华大学试验工厂: 戴为智       
西北大学: 卫志贤
西安交通大学制冷教研组: 郭有仪

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 杨守志,毛卓雄
化工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杨友麒
化工部黎明所: 侯振兴
西南化工研究院: 杨震东
上海化工研究院: 孙先良,卢立表,杨慧琳,刘漪君,蔡道济,魏克莉,童海宝
山东石化研究所: 刘新鹏,陆乃宸
南京化工研究院: 沈金涛,张月梅,陈淑珍,杨德明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 林战生,葛福兴
兰州化工研究院: 张迅
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 郭豫伟,郭玉兰
洛阳炼油厂设计研究院: 纪可任,代仁雄,彭世浩,张金麟
上海石化总厂研究院: 张洪学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 柯明珊,王益沧

上海电子器材厂: 曹国琛
上海第二冶炼厂: 徐贯政,陆荣根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徐珍娥
中科院原子核所: 戚正文
二机部二院: 李光鸿
空军第五研究所: 唐树人
邯郸六机部七院718所: 陈焕章,傅国柱
交通部一航局设计研究院: 张洪琴
纺织部设计院: 王维初
铁道部大连内燃机车研究所: 叶仁源
轻工部北京第一设计院: 刘曾达
轻工部北京第二设计院: 周敬文,蔡光炎,管法轩,罗文德
鞍山焦化耐火材料设研院: 王永年,刘鹿鸣
浙江省科技局计算所: 金銮耀,孙留利
湖南省计算所: 李朝庆
上海化纤十一厂: 彭定一
吴淞炼焦制气厂: 周朝纲
上海汽轮机厂: 王振华
上海鼓风机厂: 王耀敏
上海自动化仪表一厂: 龙竹霖
长江无线电厂: 徐德生       
四川空分设备厂: 袁香泉
四川第二合成药厂: 黄淳


历次技术会议的出席者:

化工部基建局: 孙予明,汤炳光,王骏骐,陈孝炳
化工部科技局: 陈冠荣,蒋楚生,张侃若
化工部规划院: 谢为杰,李泊溪,李景荣,梅成村,李世昌,金嗣昌,陶志华,刘金根
化工部北京设计院: 万学达,温尚煜,盛德美,王庆田,张春耕,陈咸和,荣仁芝,钟俊宝,顾亚萍,赵世春,朱干海,袁世隆,夏德楷,佟程珠,张敏,盛青萍,程文辉,贺惠贤,杨晋庆
化工部第一设计院: 尹潜,汪梅,郑秀兰,王学秋,宋明兰,苏志贞,盛学芳
化工部第二设计院: 范华庭,朱家骆,唐佩萱
化工部第三设计院: 王云珠,俞庆祖        ,徐谋源,董丽华
化工部第四设计院: 李世彝,周振生,李德厚,徐逢源,周益三
化工部第五设计院: 卢焕章,雷行之,陆恩锡,唐宏青,吴伯良,卢正滔,蒋兴镰,顾志成,朱念忠,江安于,毕兰云
化工部第六设计院: 萧成基,刘芳柏,李步年,李瑞清,王抚华,王云,于鸿寿,林俊茹,张世珍,陶增智,杨永肖,费濂,黄惠珍,蔡玉泉,杨静琳,赵如兰,张玲,张丽娟,孙振常,孙恪慎,殷桃荣,胡德明,房居贤,汪永宗,余金平,王保平
化工部第七设计院: 曾广海,倪村周,魏而宏,王扬仁,侯昶,黄强,陈贤衷
化工部第八设计院: 梁启迪,邱明坤,陆东升,罗震寰,曾纪龙,刘棣华
化工部第九设计院: 韩方煜,李根林,陶建平,李志默,赵德君,洪建民,王杰,王惠民,李寿成,李荫昌,周素敏,戚秀琴,郭津生
化工部上海医药设计院: 潘鸿,倪进方,郑炽,胡凤仙,堵祖荫,徐金章,叶家祺,施立才
北京石化总厂设计院: 盛若瑜,傅良,李美华,杨守诚,陈志奎,齐献萼,王鑫泉,袁晴棠,王佑生,王耀,江道琪,牟淑贞,马尧华,张伯嗣,陈信芳,邬启元,赵纪堂,赵淑凤,赵荣
上海石化总厂设计院: 曹为廉,周孝悌,朱洪兴,袁春园,刘建川,王薇,朱大震,朱照发,余仁友,余益年,沙汉丈,祝良诚,戚桂玲,黄菊明,叶杏棠,叶树根,赵士武
大庆石化设计院: 任伟,冯大瑞
山东石化总厂设计院: 唐淑贞,刘凤周
天津化工设计院: 李荷茹,马梦庚,张林奇
安徽石油化工设计院: 周泉兴,杨文宝
浙江石油化工设计院: 钱明经,高子鑫
湖南省化工设计院: 胡克勇
上海化工局设计室: 庄裘,胡德国,徐柱亮,冯豪,胡并儿
四川化工设计院: 朱婉如,赖烈,吴志高
山西省化工设计院: 李艳巧,张祖钧
江苏化工设计院: 李志达
黑龙江化工设计院: 李家治
哈尔滨石化设计院: 程立功
广东化工设计院: 张运球
广西化工设计院: 姚瑞宝
云南化工设计院: 陈年康
桂林橡胶院: 王裕成
北京炼油设计院: 赵莹莹,何良知,刘远德
石油勘探设计院: 谢剑鸣

华东化工学院: 俞钟铭,江体干,周善琼,吴俊生,王济良,吴乃登,孙象兴,李炽章,沈宝欣,徐穉,张冬富,张勇,瞿谷仁
河北工学院: 邹仁鋆
浙江大学: 侯虞钧,韩世钧,吴兆立
北京石油学院: 郭天民,胡上序,赵坤
大连工学院: 姚平经,宗贞兰
天津大学: 黄鸿鼎,马沛生,吴云英,张志昌
北京化工学院: 麻德贤,邱道发,金彰礼,赖杰贤
南京化工学院: 李振夏
清华大学: 童景山,张能力
华南工学院: 钟心泰       
四川大学: 程光钺
西北大学: 佛明义
兰州大学: 陈铭之
河北大学: 程昌年
成都科技大学: 童安渝

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 许志宏,王乐珊,查金荣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 史美仁
化工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李鑫,杨友麒,刘安东
大连物化所: 江惠文
太原燃化所: 宋同贵
煤炭科学院: 卢尔德福
西南化工研究院: 杨震东
上海化工研究院: 童海宝,杨慧琳,庄金钧
上海石油化学研究所: 杨德志,杨炳章,周海清
北京化工研究院: 赵文斌,高国利,屈荣华
南京化工研究院: 沈金涛,张月梅,倪村周,程乃毅,吴承宗,张文儒,韩过民
兰州化工研究院: 陈林邦,袁永根
沈阳化工研究院: 陆景耕
吉林化工研究院: 林晶华,杨健
石油化工综合研究所: 徐兆锋
洛阳炼油厂设计研究院: 纪可任,张立新,李晓庄,曾祥鲁,郭维德
兰州自动化研究所: 吴承伟
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 郭豫伟,郭玉兰,胡惠芳
兰州化工机械研究所: 张政

上海高桥化工厂: 李再琮,叶德富
兰州炼油厂: 朱崇前,王维清,张兆祥
山东胜利炼油厂: 王延康,范国柱
吉化公司科技处: 王风林
二机部二院: 沈其威
二机部四院: 王国芳
京字116部队: 曹东启
中科院四局: 李澄泉
中科院计算所: 席少霖,张从金
上海计算所: 钟银珠
东北计算所: 李木
轻工部北京第一设计院: 傅景勤
轻工部北京第二设计院: 周敬文
纺织部设计院: 何庆锷,蔡光炎
轻工部设计院: 包治平
轻工部进口办: 王大任,叶永茂
石油化工Publishing: 裴桂芬
《石油化工》编辑部: 李树国
保定胶片厂: 曹福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见到了很多老师的名字。
[发帖际遇]: tfz 捡到一块切糕,卖给了小马,赚了 1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14. 是前言也是后语

那是一个贫穷而又富有、冷峻而又热烈的时代,也是一个时局混沌而科技恰值迅猛发展机遇的年代。一群化工专业的学子,承受过饥饿与贫困,在建设新中国的征程中,奋然前行。一群国内化工设计系统有抱负的科技精英,以国家富强为己任,吶喊着”奋起,努力,为了我们的祖国!” 群起攀登化工设计科技高峰。”同奋图强驰心力,谁敢安逸听命天”,这是当代爱国者的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

四五十年过去了,如今他们大多都已步入暮年,而且不少已经离去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没有留洋经历,没有博士学位,没有院士桂冠的”三无”学者,但他们依然努力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向科技前沿奋力追赶,努力攀登。他们都是供后人踩踏的曾经发光的铺路石,是值得后人敬重的。

回首往事,他们不必为过去的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必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毕竟,他们的青春,曾献给了国家科技进步的壮丽事业,这是一个幸运。在这段日子里,他们得以排徐干扰,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所钟爱的科学探索。现在,他们虽然都已不再年青,但他们确实拥有过真正的青春。也享受过探索科技奥秘、攀登科学高峰的真正乐趣,体会到为国家的科技进步添砖加瓦的成就感。这不是用金钱财富所能衡量的。
  
  
2019.10  
-----    完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1-8 07:41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