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八. 石油化工群英会
乙烯装置是石油化工的龙头,也是化工过程电子计算急待攻克的第一个堡垒。尤其是其中的多组份分离过程,技术难度高,又是装置成败的关键,无论是设计院的领导还是具体的工艺计算人员,目光都不约而同地首先盯住它。
当时,国内引进了好几套乙烯装置,各对口设计院都急需电子计算作技术支持。但其他设计院大多人才及软件储备不足,不能满足技术谈判的需求。不少项目负责人找到了上海设计院,到潘鸿办公桌前讨论交流的设计人员日渐增多。还有一些高等院校的有识之士,当时学校虽然不具备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化工过程算法研究的物质条件,但紧跟世界科技潮流的渴望驱使他们慕名而来。他们都是我国化学工程电子计算机应用中的先知先觉的一群。
这是一个颇为特殊的自然形成的群体。能成为其中的一员首先是要具备奋力紧跟世界科技潮流的初心,又要有排除当时文革思潮干扰的勇气,更要有突破技术难题而不被淘汰的高超的化工理论素养。有了这一些共性,这一群体逐渐培养出一种很独特的学术情谊。后来,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国家化工建设及学术创新中都做出了大的贡献,成为名符其实的科技精英。而他们对在这一时段所建立的学术情谊多是永志不忘的。
8.1 裂解泰斗 邹仁鋆
在到上海院潘鸿办公室交流切磋化工过程电子计算的众多访客中,河北工学院邹仁鋆老师是来得最早的几位之一。早在70年代初就已关注化工电子计算的邹老师,在学术上有着过人的眼光。而无论是从年龄上看还是从资历上看,邹仁鋆和潘鸿二人明显有着不小的差距,难得的是他们两人一见如故,进而建立长久深厚的专业情谊,这需从邹仁鋆的个人经历说起。
邹仁鋆,苏州人,1927年生。少年时正值日寇侵华,国家贫弱而受外族欺侮,邹仁鋆从小就立下为强国而努力的信念。1944年一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奔赴延安,邹仁鋆在临别赠送的纪念照片上写下的留言就是: “奋起,努力,为了我们的祖国! “
中学毕业后他考进了复旦大学新闻系。解放前夕,因父亲病重,他不得不退学回家,去打理那间赖以维持全家生计的小书店,宛若被困樊笼。困境没消磨他要为强国而努力的志气。后来他冲破樊笼考取了天津大学化工系,冀望以振兴化学工业实现自己献身强国的理想。1958年在天大化工系研究生班毕业。
天津大学化工系是国家重点的化工专业院校。位于天津出海口的塘沽永利碱厂更是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发祥地。塘沽永利的艰辛成长历史对天津大学化工学子来说是人人都耳熟能详的。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精神和文化让邹仁鋆献身强国的理想得到洗炼和升华。
毕业后邹仁鋆被分配到河北化工学院任教,其后合并至河北工学院。早在50年代就立下雄心壮志,要为国争光,要为中华民族赢得荣誉的邹仁鋆,一直慎密地关注着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60年代中,世界石油化工兴起,他敏锐地察觉到,裂解反应在石油化工中的重要地位。作为矿产物质的石油必须经过裂解反应才能转化为乙烯、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而当时世界对裂解过程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国内更是一片空白。为国争光,发展祖国的石油化工事业,突破石油裂解原理的瓶颈,这些想法一直在邹仁鋆的脑海中打转,很久很久。
十年文革打乱了邹仁鋆对石油裂解的关注。在学校里,像他这样的资深老师被贴大字报、挨批斗是首当其冲,”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更是在所难免。邹仁鋆早年退学打理小书店的经历又让他多了一顶”资本家”的帽子。大字报铺天盖地,当事人百口莫辩。青年学子不以学习专业知识为正道,而以污蔑虐待师长为乐事,这真是社会的悲哀。面对阴云翻滚,风雨交加,邹仁鋆那颗为祖国攀登高峰的心依然灼热。他不忘初衷,冷静面对,把悲痛咽到肚里,忍受着皮肉和心灵上的伤痛,继续寻找着石油裂解课题的突破口。
对于像石油裂解反应这般的大型化工过程,要建立系统性的理论体系,仅凭个人的理论创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实验室数据以至工业装置实验数据的支撑。可当时他所在学校的环境根本不具备取得任何实验数据的条件,这使他感到像再次走进了樊笼。
化工领域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给他燃起了希望。当时用电子计算机构建化工过程数学模型的方法在国外正悄然兴起,邹仁鋆再次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可是国内的化工院校还没有电子计算机这一玩意,他多方打听,得悉上海化工设计院已经有人先走一步,于是迫不及待直奔上海,最终有了与潘鸿的”忘年之交”。那是1972年春天的事。
两人的见面很简单,一见如故。是共同感兴趣的技术难题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凭单位介绍信相识,在问题的深入探讨中相知。那时邹仁鋆的裂解反应原理尚未成形,并未多谈细节。主要讨论的是有关化工计算的总体方向,和石油化工领域数学模型的进展等等。上海院在精馏塔方面的工作给他很大的鼓舞,坚定了攻克裂解难关的信心。潘鸿在数值计算方法上的经验积累,诸如三对角线矩阵法、松弛迭代法、图表插值法、曲线拟合法等,对邹仁鋆是大的启发和帮助。邹仁鋆终于找到了以数学模拟验证创新裂解原理的突破口,可以大胆地向前走了。
其后,二人间的书信来往频繁。相互交流,馈赠资料,毫不保留,绝无私利,是那个时代的特色。1974年,潘鸿将自己近年有关精馏过程计算的技术资料整理集结在上海院刊行的设计参考资料中发表。第一时间寄到河北工学院,立即接到邹的回信。
“收到你寄来的《石油化工设计参考资料》73-3、73-4各一份,如获至宝。希望今后74年各期亦能从你处获得各一份,以便学习。你们在电子计算技术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特别是程序自动化方面更有贡献。与兰化设计院有关同志交谈中,得知他们也有此看法。你们机器安装运转后更会有长足的进展。在此祝你们取得更新更大的成绩。”
“我在《石油化工》上连载的”裂解与分离”讲座在继续中,我们准备在文中介绍你们的工作,并将你们的刊物列入讲座的参考文献,以歌颂我国设计工作的成就。
关于你组刊在73-3、73-4上的两文很有水平,能否再寄来更详细一些的材料,以便进一步学习。
以后有机会再来上海向你们学习。”
“以后尤望多联系,你们一有资料希望尽先给我寄来,以便向你们学习。”
欣喜之情跃然纸上。两人相识相知,”战友”情谊日渐加深。
这段时间,邹仁鋆从学校被借调到化工部参加北京石化总厂乙烯项目的设计工作。这当然是因为他在石油裂解分离领域的技术专长和有过人的见解。他对上海院在化工电子计算方面的进展寄予厚望。当他读到上海寄来的设计资料时”如获至宝”,在赞赏上海院工作的同时不忘希望读到更详细的材料。对于上海院关于热焓计算的论文,他当然是特别感兴趣的。因为,正在他脑海中构建的裂解模型,正是以各化合物的热焓去连接裂解反应时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之间的关系。还有在汽液相平衡的新算法、精馏塔的计算中遇到过甚么问题? 如何解决? 之类的关键要点,他也敢于直接提出,不怕对方保守隐瞒。这是因为,他自信对潘鸿已有足够的了解。为了尽快提高国内石油化工的设计水平这一共同目标,他们之间是可以做到胸怀坦荡、毫不隐瞒的。这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不是斤斤计较于个人名利的人所能理解的。
两人的交往在继续,在深入。邹仁鋆的研究更在深入。为了抓住石油化工大发展的机遇,为了攻克石油裂解动力学研究中的数学模型和计算程序问题,邹仁鋆日以继夜、惜时胜命。1976年唐山大地震,地动山摇,天旋地转,天津市民多有进窝棚躲避的。震情稍有缓解,邹仁鋆又在屋里写他的裂解论著了。旁人为之耽心,生怕余震会带来不幸。但他却处之泰然,说,打仗有牺牲,搞学问也得有献身精神。他仿佛是在为事业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邹仁鋆研究的成熟创造了条件,他所探索的石油裂解原理即将喷薄而出。1977年8月,化工部在上海金山举办了《乙烯工程电子计算交流会》,邹仁鋆和潘鸿都有出席,潘鸿在会议上作了专题讲演。会议期间他们交流了各自近年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关于石油裂解的模拟计算。表面上看,管式裂解和精馏是完全不同的化工过程,但在模拟计算上,他们的物质平衡和热量平衡是相同的,差别的只在裂解反应平衡与汽液相平衡之间,当用裂解反应平衡取代精馏中的汽液相平衡,精馏过程计算的试差和松弛迭代法令数值计算收敛的经验是可以借镜的。精馏数学模拟方法的成功在邹仁鋆的裂解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979年,邹仁鋆在《中国科学》中英文版上发表了《烷烃裂解反应的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等两篇论文。用自由焓概念对烷烃裂解用热力学及动力学一并考虑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松弛迭代迫使数值计算收敛,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裂解最佳温度问题,为进一步从理论上研究烷烃裂解提出了新途径,为提高烯烃收率提供了新方法。这两篇论文一发表,立即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欧、亚、美十几个国家的同行专家、权威们充满炽热感情的函电,从大洋彼岸或一衣带水的邻邦纷至沓来。
你的论文对化学系统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了有意义的论证。……有极大意义。
----英国利兹大学教授康贝尔博士
论文作者的独创性和贡献是值得称赞的。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系主任、教授霍兰博士
你的独创性报告是非常优秀的论文,应给予高度评价。你为贵国石油化学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日本石油学会会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功刀泰硕博士
你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这项成果显而易见地压倒了施密特博士的著作。
----日本北海道大学大泽映二博士
您的论文对工业化学有重大意义。……您弥补了我的缺陷。
----德国埃森大学教授施密特博士
这些从世界各地飞涌而来的赞誉,绝不是廉价的溢美之词。因为它们都是出自该学科领域的一众权威学者之口。这些赞誉,对于论文的作者邹仁鋆教授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日本的石油化工同行是最为敏感的,他们在1980年冬即向邹仁鋆发出到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并讲学的邀请。邀请信是由日本业界德高望重的日本石油学会会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功刀泰硕发出的。到横滨、北海道、仙台等地作有关石油裂解的学术报告,邹仁鋆讲学所到之处,都赢得普遍的赞扬。久乡教授连声说道: “钦佩! 钦佩! “ 会田教授说: “听了邹教授的报告,很吃惊。中国也在做有深远意义的研究工作。了不起! “ 邹仁鋆还应邀访问了东京大学、筑波科学城、三菱石油化工联合企业。
座落在鹿岛的”KK法”石油裂解实验装置,是当时日本的最先进的设备。整个装置如同一座现代化的宏伟大厦,矗立岛国。他们从来没有对外开放过,邹仁鋆是这里接待的第一位外国人。邹仁鋆的胸中,澎湃着民族自豪感。他知道,受人尊敬的是古老而年轻的伟大母亲----祖国! 在年逾古稀的功刀泰硕教授陪同下,邹仁鋆对实验装置从根底仔细察看到摩顶。在座谈时,他就其裂解原理和技术提出了几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使在场的日本专家都回答不上来。”邹教授可难住了我们。” 功刀泰硕教授脸上掠过一丝笑影,目光缓缓扫过全场,又回到邹仁鋆这里: “邹教授的广博知识,卓越的评价能力,给予我们很深的印象。毫无疑问,我们确信他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学者。”
在70年代兴建的筑波科学城,荟萃着40多个研究所和两所大学。日本人自豪地称它是培养21世纪科学人才的基地。在筑波科学城公害资源研究所等离子裂解研究室参观时,邹仁鋆对他们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旋转磁场问题等有价值的学术意见。为此,当邹教授在所长陪同下离开研究室近百米远时,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还追了出来,送给他一份尚未发表的最新科研成果资料,以示对来访者的敬意和感谢。世界著名的东京大学教授国井大藏博士,也主动地将他的最新研究论文和专利资料赠给邹仁鋆。
1981年9月,英国皇家化学会在利兹城召开国际化学学术会议。来自五大洲的数百名学者互相切磋,邹仁鋆是唯一被邀请的中国学者。这是检阅当代化学科学水平的一次国际学术盛会。参加这样大型的国际学术会议,当时他还是第一次。他应邀登上讲坛,讲述他在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独创性的见解。除了在《中国科学》上发表的那两篇论文之外,还介绍了他近两年研究的最新成果。他用熟练的英语演讲,精彩的内容征服了听众。当他最后把研究的最新结论公诸于众的时候,那高昂的话音被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皇家化学会报告会主席卡特雷尔博士走上前来紧紧握住邹仁鋆的手,连声不迭: “ 您讲得真精彩! 太精彩了! “
休息时,邹仁鋆来到中厅,一只只各种肤色的热情的手伸向他: “ 祝贺您的成功! “ 在为各国学者举行的招待会上,身穿黑色礼服,佩戴金质勋章的利兹市长和夫人,在市政大厅单独会见了这位来自伟大中国的学者。
在这个会议上,邹仁鋆被英国皇家化学会授予”特许化学家”的光荣称号。所谓”特许化学家”就是英国皇家化学会员(院士)中的特许荣誉称号,专门授予会员中具有渊博化学知识并在改进和发展专业技术上有重大成就的实践经验化学家。邹仁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获得这样荣誉称号的化学家。之前获得这一殊荣的中国人就是著名的化学家侯德榜。
历史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年”侯氏制碱法”推出后,侯德榜被英国皇家学会接受为名誉会员。侯德榜是出现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名册上第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英国皇家学会的外国会员都是从具有科学发明和成就的最杰出的化学家中遴选的,当时全世界只有12人。而今,邹仁鋆被英国皇家化学会授予特种许化学家,他的关于石油裂解的理论对于石油化学工业,正像当年”侯氏制碱法”对于我国制碱工业的发展一样,有着相似的历史性的意义,也获得了相同的殊荣。
利兹国际学术会议后,邹仁鋆应邀参观访问牛津、剑桥等著名大学。剑桥是世界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建校已有七八百年。她引以为英国人的骄傲! 英国获诺贝尔奖的61位科学家中,有46位是在剑桥大学的。剑桥大学随着大科学家牛顿、达尔文的名字而名满全球。原子、质子都是由它的在世纪享有盛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的著名科学家发现的。许多外国来英学者以能被邀请到这里访问而视为一种荣幸。
今天,剑桥大学以最高的礼遇迎接这位来自中国的特许科学家的到访。这时的邹仁鋆俨然步入了世界杰出学者的行列。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烛影焯烁,古乐铿锵,两侧是世界科学巨匠的雕像,桌上是200年前的纯银餐具。气氛是庄严肃穆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剑桥大学最有权威的长辈,身穿黑色礼服,以中世纪的传统方式举行晚宴,欢迎邹仁鋆。他们学校以这样隆重的方式接待一位中国学者,还是很少有的。邹仁鋆的名字从此被郑重地记入剑桥大学的备忘录中:
“1981年9月28日,接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者邹仁鋆教授。”
只有世界名流学者才能享受这种礼遇。长老意味深长地说: 这是有重要历史意义的。
国际学术会议后,应著名学者佛里曼特教授邀请,邹仁鋆到比利时根特大学讲学。比利时是前面提到的那个发明先进的制碱法的苏尔维的故乡。邹仁鋆在根特大学的演讲和答疑激起阵阵掌声。在国际石化界颇有影响的佛里曼特教授握着邹仁鋆的手激动地说: “感谢您,邹教授! 您用改进的松弛法来解决问题,很有意义。”鲁勒博士热情地说: “听你的演讲,简直是一次享受! “
邹仁鋆的演讲在比利时科学界引起浓厚的兴趣。列日大学、卢万大学纷纷电邀他前往讲学,而且讲学金一次比一次加码: 在根特是3100法郎,在列日增至3500法郎,到卢万加到7000法郎。最令邹仁鋆难以忘怀的是在卢万大学的演讲,接待他的是50多岁的赫拉瓦歇克教授。赫拉瓦歇克教授正在用最新式的”遥控”手段在指导他的美国研究生。教授每年差不多有十数篇论文发表。他和邹仁鋆进行了诚挚会心的学术交流,切磋研讨当代化学工程科学上的一些难题。临别,他送给邹仁鋆二三十篇自己写的最新科研成果论文、资料,其中十几篇都是未曾发表过的。能够让顶级的科学家心诚悦服地献出自己的科研成果,自己在对方眼中一定要有足够高的学术地位。邹仁鋆在比利时,在苏尔维的家乡做到了这一点。石油裂解领域的邹仁鋆,与当年制碱领域的侯德榜,确实是有相似之处的。
1982年春天,邹仁鋆撰写的《石油化工裂解原理与技术》出版。它被国外学者誉为”世界上同类著作中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著作。”是”理论联系工业实际的一本杰出的著作”。英文专着《石油化工裂解原理》获美国CRCPublishing联合出版,在北美(加拿大、墨西哥、美国)发行。
1984年1月,邹仁鋆应邀去印度参加在浦那召开的国际化学反应工程会议。此次会议有中国、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联邦德国、比利时以及东道主印度等二十多个国家一百六十多位科学家参加。邹仁鉴教授是被邀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参加者。会议展示了世界近年来在化学反应工程方面的新成就。他在会议上以英语作了题为“化学反应器的演变和进展”的学术报告。得到了与会科学家们一致好评。会后,邹仁鋆教授还应邀在新德里印度理工学院和孟买印度理工学院讲了学。他在印度期间还访问了印度国家化学实验院、参观了浦那大学、孟买大学化工系,受到了印度科学家和教授的热烈欢迎。
1989年9月,邹仁鋆应邀参加在南斯拉夫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获邀在会议上作学术报告。随后应意大利国际学术会议科学组织委员会主席切阿德利教授的邀请,担任了意大利比萨召开的第六届均相与非均相催化关系国际学术会议9月26日报告会的第一主席。该国际学术会议有英、美、苏、法、日等二十多个国家数百位科学家参加。
1992年5月,邹仁鋆应邀参加在美国休斯顿召开的美国华人石油协会会议。在会上作了石油裂解方面的学术报告,获得热烈欢迎。在休斯顿科诺科化学总公司,他遇到一位美籍华裔高级工程师,下面是他与这位博士的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博士:你出国时,政府是否要你写“保证书”?
邹:我多次出国,从来没有写过“保证书”。
博士:我从台湾来就写了“保证书”。
邹:那你为什么不回台湾,而加入了美国籍?
博士:不满台湾当局。
邹:你写了“保证书”,但是不再返回台湾了。我没有写“保证书”,却是每次都按计划回国。这里有一个失民心还是得民心的问题。我国有句古话叫“士为知己者死”。中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祖国现在还比较穷,正需要我们用双手把她建设得富强起来。不少中国学者谢绝了国外的高薪聘请。我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是为振兴中华、为四个现代化贡献我的全部才智。
听了邹仁鋆的对答,博士点头称赞:“佩服!”并表示以后要为中国的四化建设出力。
1979年,国务院授予邹仁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获得了河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4年,他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获任《中国科学》第5、6届编委。
1987年,他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并获颁发”五一”劳动奖章。
1990年1月1日,他被英国皇家化学会确认为该会终身高级会员。
1991年10月,获任河北省科协第4次代表大会主席。
1992年12月,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总裁厄耐斯特·凯在给邹仁鋆教授来信中,通知他已被选为“1993年世界知识分子”,并特别告诉他: 这是当之无愧的授奖,您当引以为荣...
邹仁鋆教授后来当选1988年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9年全国先进工作者,1991年河北省科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主席,河北省科学院院长,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但是,很可惜,由于他的忘我工作,健康出了问题,在1993年因病去世,年仅66岁。他毕生履行了少年时的庄严承诺: “奋起,努力,为了我们的祖国!” 他在石油化工领域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他像一支殿堂上的烛炬,过早地令自己燃尽泪干,但却永远光照后人。世人会永远怀念他。
[注: 邹仁鋆教授有关海外活动的记述取材自《燕赵英雄谱》花山文艺Publishing19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