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2564|回复: 0
收起左侧

让本科生科研“更上一层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本科生科研“更上一层楼”
——北京化工大学打造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纪实

■本报记者 温才妃

3年前的暑假,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赵瑶瑶和崔家斌敲开了该校理学院教授汪乐余的办公室大门,他俩希望汪乐余担任自己的本科生导师,汪乐余欣然答应。之后的无数次碰面,或在研讨课上,或在实验室里,师生3人常就某个科研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

一年之后,赵瑶瑶据课题“农药分子印迹选择性荧光测定”完成的论文发表在国际分析化学最著名的期刊《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上,成为北化理学院本科生首篇在该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崔家斌则凭借着科研成果,获得北京化工大学第七届“寰球杯科技创新与创业计划大赛”金奖。

在北京化工大学,有这样一种人才培养孵化器——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它把本科生导师制、研讨课教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3块内容串成一条线,着力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导师制:鼓励本科生主动找老师

2010年12月,北京化工大学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条件中,增加了一项“上教授岗的老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担任本科生导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要求,这一看似极为普通的要求,竟被列为教师上岗的硬性规定。

究竟它有怎样的“不普通”之处,让校方如此重视?原来,根据规定,本科生进入大二学年,可以凭借个人意愿选择指导教师。从此,他们就像研究生一样,有了自己的导师。导师从学生大三学年起,手把手指导学生选课、做课题,组织学生参与科研讨论,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

为了避免导师制流于形式,学校出台了上述硬性规定,教务处还特意设计了《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学业成长手册》规范教师的导师工作。

没想到,这一看似“铁腕”的政策却得到众人意想不到的拥护。

尽管导师制是一项没有报酬的公益工作,但教师们却投入了极大的热情。首先是校长谭天伟带头支持本科生导师制,当年亲自指导了20名本科生。理学院教授许海军表示,导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环境。“我认为我和所带的学生都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受益者”。

实施3年多来,每年约60%的本科生加入导师制。已毕业的该校2008级自控专业本科生刘玉琴认为,导师制弥补了本科生没有导师,无法在课外时间更好地锻炼自我能力,更多地进入实验室提高动手能力的缺陷。

虽然加入导师制的本科生有相当的规模,但该校教务处处长姜广峰始终坚持“学生自愿加入”的原则。他解释道,国内高校有的为每位低年级本科生配备导师,有的则以班级的形式搭配导师组。前者如果师资力量不足,导师的压力会很大;后者虽然给导师减压,但实施效果一般。“我们想的是,让本科生自动找老师,鼓励学有余力或有学术研究积极性的本科生参加导师制,因出国、就业等原因,认为没必要加入导师制的学生也能顺利毕业。”

“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进入导师制的学生读研期间上手特别快。”姜广峰说,因此在保研过程中,进入导师制的学生往往能得到教授们的青睐。

研讨课:促进教授尽早接触本科生

在北京化工大学,如果你看到台上讲课的长江学者,台下面对的只有一名本科生,下一节课两人也许就互换位置,讨论的则是某一科研专题或前沿学术问题,这并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

该校教务处的老师张静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与本科生导师制相配合,教务处安排了本科生研讨课,分为低年级(大一、大二)的新生研讨课和高年级(大三、大四)的专业研讨课。研讨课计入上岗硬指标——给本科生上课的课时量。如今研讨课已开设至114门,授课规模控制在1~15人之间。

新生研讨课设有一定的选课门槛。据张静介绍,入学后考试全校排名前200名者才有优先选择新生研讨课的权力,之后再将剩余的名额放到网上按先到先得的顺序选择。

“这是因为开设新生研讨课的人必须是该专业在教授岗位上级别最高者。”姜广峰坦言,能开低年级研讨课的教师在水平上有相当的要求,然而一个学校大教授数量有限,所以在规模上有所限制。

“新生研讨课不限定专业范围,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的碰撞交流,是培养求异创新思维的最好方式;同时,学术大家又能在潜移默化中为本科生树立榜样。”谭天伟说。

事实上,开一门研讨课的确要比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课程更费心思。譬如在如何控制课时量的问题上,在开课早期,高年级研讨课甚至有36个课时、48个课时之长。张静指出,一些老师希望本科生能为读研多打基础,加之课时足够长,就容易变成灌输式课堂,背离研讨的初衷。后来,研讨课的课时被教务处限定在了16个或24个课时,情况有了很大改观。

在长江学者制药工程专业的袁其朋看来,研讨课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参加过研讨课的同学进入大三、大四以后,接受能力、思维方式优于其他学生,尤其表现在进入实验室后动手能力更强。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纸上得来终觉浅

有了导师的指导、初步的科研能力,寻找一个相关的项目练练手,似乎成为本科生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来自2010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姜李龙、郭亮、张晨三名本科生,2012年申报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基于ADAMS优化设计的重力小车制作和后期工程管理”。从方案设计时的“头脑风暴”到材料选择上的求教于导师,一路走来,姜李龙表示,在制作“重力小车”的过程中,自己接触并解决了许多书本上都看不到的工程实际问题。最后,他们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北京赛区二等奖。

据介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始于教育部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以项目为载体,学校予以经费支持,导师进行科研指导。北京化工大学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每年约为100万元。

该校教务处教师盖江南告诉记者,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最大的特点是其系统性设计,它将本科生导师制、研讨课衔接起来,通过参加竞赛、论坛、科技周等方式扩大了项目的延展性。“一些学生的科研课题可以转化为创业课题,相当于在强调完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之后,又在创业意识上有了进一步提升。”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高校的教学需要和实际的工程设计和生产结合起来
[发帖际遇]: Horse 捡到一块切糕,卖给了小马,赚了 6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1-10 02:39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