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项国内国际专利、科技部重点项目攻关企业、居于全球产业链顶端、以授权为主要营业收入、把我国的数据传输技术提升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创造这一连串成就的,就是位于成都高新区的一家被业内简称为“和芯微电子”的科技型民营企业。这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即将拥有自己的研发大楼,并与不少世界著名公司的在华企业做了邻居。难以想象的是,它在8年前只有4名员工、50万元投入,成立第一年收入仅有8万元。
这个科技小民企创造的奇迹,是一座城市高新产业发展的缩影。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市长葛红林说,这8年间,成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了近7倍,从2004年的220多亿元增长到去年的1400多亿元,并获得了国家级“中国软件名城”的称号。
如今,“英特尔”“腾讯”“德州仪器”“联想”“戴尔”“阿里巴巴”“西门子”“富士康”“赛门铁克”“通用电气”“澳新银行”“普瑞斯数控”等世界知名企业,都已在成都高新区安营扎寨。
葛红林代表介绍说,经过多年发展,成都高新区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以及集成电路、软件及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精密机械、通信、光电显示六大产业集群。“它不仅是四川省和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也是国际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区域总部或研发、服务平台的聚集地。”葛红林代表说,我们同“和芯微电子”这类创业型企业一样,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多年如一日地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做产业。
据介绍,成都高新区发展初期,作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园区,除了人口优势和土地优势外,几乎再拿不出吸引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资本。尽管如此,他们始终坚守既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不动摇,做好产业规划,设定进入门槛,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正是准确的产业和城市发展定位,使得众多国内外重大产业项目接踵而至。
成都高新区共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南区,主要发展软件产业和外包服务业;一个是西区,主要发展IT制造业。在这两个区域,商业开发用地每亩价格都在数百万元,而产业用地的价格每亩仅有几十万元,二者相差近十倍。但为了让高新技术产业有充足的发展空间,成都高新区一直严格控制土地利用规划,主动调减了商业用地的数量。据了解,在130平方公里的成都高新区,只有三分之一是公共服务和商业用地,其余的全部用于发展产业。
如今,成都高新区还在不断提高整个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建成了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全国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群体,形成了多层次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培育了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企业群体,每年新增创新创业企业200余家,常年在孵企业保持在1500家以上。另一方面,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西部首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