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化新网讯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低碳”风靡全球,成了公众关注的热点。国内继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立低碳研究所后,北京交通大学也成立了低碳研究与教育中心。如今,各院校“低碳研究”的热潮方兴未艾。对于这种骤然升温的现象,难免有人会提出,低碳热能不能热得实在些。
这不禁让笔者联想起2007年底、2008年初风行于各高校的“生态文明”研究热。当时媒体报道称,我国首个以生态文明为研究对象的综合研究机构——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于2007年11月29日成立并启动,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实际上,这些生态文明研究机构,都是在我国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之后,跟风兴起的。但时至今日,这些生态文明研究机构研究出了什么结果?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什么作用?
再拿今天的“低碳研究”来说,低碳热早已成为国际话题,为民间所熟识、接受并付诸实践。这时候再来研究“低碳”,算不算雨后送伞呢?
这不禁让人要问:为什么我们的研究总要滞后于实践?为什么我们高校总要在热点之后群体而“研”之?
最关键的是,笔者十分担心这样的研究会无果而终,“热”后“亡”,步大做“生态文明”表面文章的后尘。
科研一定要走在实践前边,并引导实践于服务,这个浅显的道理人人都懂。倘若我们的高校研究都跟在国际热潮的后边,没等研究出新成果,又投入另一个热潮的研究中,那这样的前赴后继,这样的事后诸葛亮,对社会发展有何益?这样的研究,是不是哗众取宠?会不会有劳民伤财之嫌?
因此,低碳研究要超前,并且要深入实际,而不做表面文章,真正让低碳生产、低碳生活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使低碳热热得实在。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