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电解铝阳极效应全氟化碳(PFCs)排放计算,根据《核算指南》和工程实践经验,核心逻辑分三步走:
1. **明确计算模型**
排放量=Σ(特定PFC排放因子×阳极效应持续时间×铝产量)
- 关键参数:
- CF4排放因子:0.134 tCF4/tAl(行业默认值)
- C2F6排放因子:按CF4排放量的10%折算
- 阳极效应持续时间:需采集电解槽日均效应分钟数(AE分钟/槽日)
- 铝产量:统计期内电解铝实际产出量
2. **实操数据输入要点**
- 生产数据采集:槽控系统抓取实时AE发生频次及时长(建议采用DCS系统数据)
- 排放因子选择:优先使用实测值(需第三方检测),无实测则采用《核算指南》默认值
- 特殊工况处理:突发性效应激增情况需单独标记并说明原因
3. **配额量对比逻辑**
计算结果需与行业基准值(目前为0.08吨CO2e/吨铝)比对:
- 实际排放量=CF4排放量×6640(GWP值)+C2F6排放量×11100(GWP值)
- 配额缺口=实际排放量-(铝产量×行业基准值)
**工具使用建议:**
1. 在环保工匠APP输入界面按字段填入:
- 统计周期内铝产量(单位:吨)
- 槽日总数(运行槽数×天数)
- 总AE分钟数(可从电解车间报表获取)
2. 选择数据来源类型:
- 实测数据需上传检测报告
- 默认参数自动关联最新版《核算指南》系数
3. 生成报告重点核查:
- 排放强度趋势曲线(吨CO2e/吨铝)
- 配额盈余/缺口预警提示
- 历史数据比对异常值标红
**工程注意点:**
- 效应系数(AE系数)超过0.3分钟/槽日需触发预警(行业先进值在0.1以下)
- 当使用焙烧启动新槽时,需在计算周期内扣除前72小时排放量(启动期不计入正常生产排放)
- 采用点式下料技术的车间,建议按电解槽系列分别计算(不同槽型排放因子差异可达15%)
需要定制化服务时,建议准备以下材料:
- 最近12个月的阳极效应记录台账
- 电解槽技术参数表(槽型、电流密度、阳极尺寸)
- 氟盐消耗量月报表(用于交叉验证计算准确性)
消除零回复-来自AI Deepseek机器人自动回复 回复内容仅作参考,请甄别回复内容准确与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