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财经 作者 | 古月一刀 编辑 | 闰然
最近,前券商分析师、自媒体“互联网怪盗团”创始人裴培的一条朋友圈火了。
他说,“宁德时代一年的研发费用,比互联网行业公认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小米集团都不如,还什么硬科技呢。简直是痴人说梦。制造业就制造业,装什么大尾巴狼!”
一石激起千层浪。特别是在一份不及市场预期的季报公布后,质疑“宁王”的声音更多了。
科技真的够硬么?
裴培所述,可能与同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公司业绩发布会上的发言有关。
2021年12月至今,宁德时代股价跌超四成,而曾毓群则在回应股价大幅波动时表示:“宁德时代作为快速成长的高科技企业,估值也应参考世界级高科技企业的早期水平。”
对此,裴培在《宁德时代是“硬科技”公司,腾讯、百度、小米不是?为什么?》一文中,详细给出了自己的质疑。
他表示,2021年,宁德时代的研发费用总额仅有76.9亿元。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小米的58%,美团的46%,百度的31%,腾讯的15%,阿里巴巴的13%。
从研发费率(研发费用/营业收入)来看,2021年,宁德时代为5.89%。小米则是4%,美团是9.3%,百度是17.7%,腾讯是9.2%,阿里巴巴是6.9%。
如果看研发人员数量,宁德时代也不占优势。截至2021年底,宁德时代研发人员数量为10079人,占员工总数的12.06%。对比之下,美团的研发技术人员就超过1.8万人,小米有1.39万人,百度约有2.4万人。
裴培强调自己没有质疑宁德时代的意思,他想指出的是,许多互联网公司的研发费用要高于宁德时代,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芯片研发等前沿技术领域投入巨大。如果视宁德时代为“硬科技”的标杆,那么这些互联网公司也理应有资格分享“硬科技”的荣誉。
作为市占率全球第一的动力电池企业,拥有广大整车企业客户,且手握三元锂、麒麟等动力电池技术的宁德时代,一直以来以“硬科技”自居。
宁德时代的底气,来自于与同行的比较。
Wind显示,宁德时代去年76.91亿元的研究约是,几乎是另外四家锂电企业欣旺达、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孚能科技研发费用之和的1.5倍。 宁德时代产业链话语权(数据来源:wind、36氪整理)
其研发人员数量,也高于欣旺达、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的研发人员数量之和,约是亿纬锂能的4.6倍。
在技术储备上,宁德时代并非仅长于锂电池。它在钠离子电池、无钴电池、无负极金属电池、固态电池、无稀有金属电池等下一代电池和行业内的新兴技术上,均有布局。
可以说,正是这些优势,把宁德时代抬上了“A股之王”的宝座。去年,宁德时代的市值曾最高突破1.6万亿,动态市盈率高达155倍。
“宁王”之危
不过,在去年12月3日,宁德时代股价来到687元的历史高位后,便一路下滑至今,股价跌幅已超过4成,跌穿每股400元,公司市值也随之跌破了万亿关口。
今年4月30号,宁德时代一季报披露,坐稳了发布前早就传的沸沸扬扬的“净利不及预期”传闻。
宁德时代Q1营收实现486.8亿,同比增长154%,这一增速是符合预期的,但Q1归母净利润仅为14.9亿,同比下滑23.6%,两者相较于Q4则环比分别下滑14.6%和81.7%,与收入强劲的增长趋势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主要的归因因素是毛利率的较大下滑。 宁德时代营收规模及增速(数据来源:wind、36氪整理)
2022年Q1宁德综合毛利率仅录得14.5%,环比下跌10.2个百分点。与去年的26.3%相比,同比大跌了11.8个百分点,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新低。
对于业绩不及预期,宁德时代称,并非自身经营能力欠佳,而是上游原材料端成本上涨;并非不敢涨价,而是为维护新能源产业发展主动承压。
实际上,毛利率下降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宁德时代毛利率和净利率表现(数据来源:wind、36氪整理)
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选择追求性价比,就必然会在电池管理系统方面下功夫,降低成本购买电池,并在后续自己做研发和产品加工,就成为这些企业的选择。
这几年加入动力电池赛道的企业并不少,宁德时代周围群雄四起。面对市场对动力电池的大量需求,所有竞争者都表现了极大的野心。
今年动力电池的生产,宁德时代预计将超400GWh,比亚迪预计超过185GWh,中航锂电规划产能达200GWh;国轩高科规划将突破100GWh;蜂巢能源预计总产能约达50GWh。
而现在行业中已然有了“去宁德时代”现象,曾经与宁德时代合作过的车企,像小鹏、特斯拉、蔚来、威马,都和新的电池供应商进行合作。
随着新能源汽车需求逐渐进入爆发期,车企为保障电池的稳定供应,与电池企业的关系逐渐从单一转向多元,宁德时代是否还能稳坐钓鱼台,仍是一个未知数。
作者为《盐财经》记者|古月一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