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苏省盐城、连云港等地化工园区接连曝出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江苏省市联合调查领导小组发现,有企业甚至掘地30米偷埋暗管排污,引发水源和土壤等生态环保问题。
[size=1em]现场:扰人的气味
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阜宁澳洋、响水化工园区以及连云港市灌南县堆沟化工园区,数公里外都能闻到化工气味,苹果味、臭鸡蛋味不时入鼻。
“特别是下雨天及夜间,化工厂的气味大的扑鼻,有时门窗关起来都能闻到。”阜宁澳洋化工园区周边的一些群众反映。“即便大部分化工企业都关停了,光是检修流出的气味依然让人难以忍受,这说明原来化工企业建设的时候,全流程管控水平不到位。”阜宁高新区管委会一位负责环保的工作人员说。
除了空气,水的问题同样堪忧。在江苏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周边,离海一堤之隔的池塘水和岸滩五颜六色;在阜宁澳洋工业园,一家农药厂前的排污沟,化学品气味扑鼻,令人作呕。
深入江苏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内的江苏盛世化工有限公司发现,虽然企业已经停产,厂区内空无一人,但仍能闻到刺鼻气味。厂区的铁皮大仓库锈迹斑斑,透过缝隙看到里面仍然放着一袋袋东西,铁皮仓库附近的泥土略微泛着一丝绿色,厂区后方的水池里有不少成分不明、颜色乌黑的污水。
在毗邻临港产业区的燕尾港码头,仍可以看到有类似油污状悬浮物在海面流动,港口附近散落着一些建筑垃圾、废旧钢材,较为杂乱。当地渔民表示,两年多前港口污染较为严重,有时候能在水面看到血红色的污染带,那几年捕捞上来的鱼虾也带有异味,不敢吃。最近两年,周边化工厂关停了不少,环境才改善了一些。
[size=1em]调查:惊心的偷排
为彻查灌河口3个化工园区环境污染问题,江苏成立了省市联合调查领导小组开展专项调查。从4月下旬起,各专项调查组进驻灌云、灌南、响水3个化工园区,制定调查方案。
对于气体异味问题,江苏省市县环保部门联合对“两灌”化工园区41家化工企业逐个检查,对灌云县腾钰化工、灌南县威格瑞斯化工等12家企业涉嫌的环境违法问题迅速立案查处。连云港市环保部门抽调全市环境执法力量,分6组对灌云县、灌南县化工园区企业开展“地毯式”环保大检查。目前已检查企业8家,正在对5家企业涉嫌的6个环境违法问题调查处理。经初步调查,主要发现以下问题:
一是偷埋暗管问题依然存在。对于暗管问题,灌云县、灌南县政府调用20多台挖机和顶管探测装置昼夜排查。经排查,在灌云县沂河北泓入海口3公里附近发现暗管,经对管道反向追踪和对水样及附近土壤采样分析,锁定私设暗管为连云港永润化工有限公司。目前,公安部门已对企业3名责任人采取控制措施,县政府也已责令该企业关闭。
二是饮用井水、农田水及池塘水仍有多重问题。连云港市环境监测中心站4月19日水质分析结果显示,三百弓村其中一口水井氨氮指标略有超标。
百弓村水泥排污渠内,污水夹杂着垃圾,颜色乌黑,散发出阵阵恶臭,亟待整治。农田中的一些水沟大都是死水,相互不连通,水面发黄发黑,沟边还散落一些农药包装和瓶盖,连云港环保部门对三百弓村的两处农田水沟也进行了采样检测,高锰酸盐指数偏高。三百弓村与燕南农场南北交界沟水样高锰酸盐指数高达19.6,远超地表水V类环境质量标准。
三是局部地区土壤污染堪忧。在三百弓村的一处农田,周边庄稼都长势良好,只有中间一块寸草不生,很是奇怪。当地村干部解释称,因为该处低洼盐碱重,故而长不出庄稼,但是周边长出庄稼的地方,地势几乎差不多,该解释很难成立。目前,当地环保部门已经对该处土壤进行取样分析。
[size=1em]行动:严厉的执法
鉴于盐城市滨海县、大丰区、响水县以及连云港市灌云县、灌南县以及兴化市戴南镇存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情形,4月下旬,江苏省环保厅先后对以上6个渉事地区全境实施为期半年的区域限批。
针对化工企业同样高度密集的沿江地带,江苏省启动了交叉互查与省级督查相结合的沿江八市环保联合执法专项行动。
江苏省环保厅近日发布的信息显示,目前各检查组已全部就位开展工作且陆续发现了一批环境污染问题。其中,由南通市环境监察和公安人员组成的第六检查组发现张家港市某不锈钢生产企业在隐蔽处有暗管直通河道,暗管末端与发黑工艺冲洗废水(危险固废)贮存池相连。同时,有同类废液倾倒在厂后农田。随后当地警方提前介入,锁定证据后将依法按程序迅速立案侦查。
南京组对扬州市某热镀锌厂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该公司厂区西侧农田土壤呈强酸性,与厂内废液桶内废液酸性一致,涉嫌偷倒废液,监测人员对土壤及废液采样进行进一步对照分析;监察人员还发现该公司酸雾塔呈强酸性,没有添加碱液进行吸收,涉嫌设施不正常运行。
[size=1em]化工园“保护伞”失效
目前我国一些化工园区仍存在基础建设薄弱、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服务跟不上、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使得这些化工园区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随着国家环保力度加大,环保风暴进一步升级,将对化工园区“绿色化”要求提高,环保政策给园区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到2018年底预计化工园区数量减少为480家左右。这彻底推翻了入园就相当于拿到“准生证”的美梦。
上有对化工园区的限量监管,下有对企业的环保稽查,化工园区的“保护伞”效应已然失效。而化工企业自身的优胜劣汰、调整升级将是唯一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