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 转载自互联网
伴随大气污染治理以及煤炭产业转型,煤化工项目尤其是煤制气备受关注。2012年公布的“能源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截至2015年中国煤制气产能达到150-180亿立方米,2013年环保部也颁布政策,要求积极发展煤炭清洁技术。中国煤化工迎来爆发式增长,据卓创统计,截至目前所有规划的、在建的、建成的煤制气项目产能达到1700亿立方米/年以上。
但是就在近期大唐国际易主煤制气业务,业内人士解读为剥离“包袱”资产。本月煤制气新政出台,规定20亿立方米/年以下的项目不再审批通过,并严禁在煤炭资源净调入省发展煤制气项目。虽然实际上当前规划项目只有两个产能低于20亿立方米/年,但是政策面偏紧的大趋势已经显现。
煤制气产业发展在面临诸多优势和机遇的同时,也有着自身无法回避的劣势,而这些劣势的存在为我国煤制气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风险。
煤制气发展备受环境制约
据估计,一个20亿立方米的煤制气工程年用水量可达到900万吨。煤制天然气还会受到运输的制约,能否并入目前的输送管道还有待政策的落实,而单个企业自建管道运输的成本太高。此外,天然气虽然是一种低碳能源,但是煤制气项目碳排放则较高,以当前的技术水平,一个40亿立方米/年的煤制天然气厂排放的CO2约2000万吨/年,而我国已经对碳减排做出承诺,因而未来二氧化碳减排是煤制气工程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
目前我国发展煤制气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水资源的大量耗费。据估算,煤制气的平均耗水量约为煤直接利用的18倍。按照国家要求,生产1000立方米煤制合成气的最高水耗不能超过6.9吨,但实际运行中耗水往往在8吨以上,远没有达到要求。
前期投入巨大 投资回收时间长
据了解,当前一个20亿立方米/年煤制气项目前期投入将达近百亿元,对很多企业来说如此规模投资不堪重负。另外,伴随中国获得天然气渠道的增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投资回收时间大幅拉长。
煤制气项目随着煤炭价格升高,原料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也不断增加,煤价是影响生产成本最敏感和关键的因素,煤价每增加100元/吨,每立方米的煤制气成本增加约0.3元,若再加上用于燃料的煤炭,煤价的波动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将更加显著。
煤化工集中爆发的2013年,煤化工项目仅仅占到煤炭消费的3%,短时间内难成气候。另外,从煤炭转换到气、油等产品,从能量守恒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清洁煤或成为更加现实可行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