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 转载自互联网
所谓的相图就是相平衡图,是物系在平衡时各组成条件(温度、浓度、压力)之间的关系图。
氨和二氧化碳在水溶液中,在不同条件下可以生成一系列的盐,水合物和复盐。在碳酸氢铵生产中,要知道什么条件下溶液能够析出结晶,析出结晶的多少及结晶成分等问题,可以从NH3-CO2-H2O三相分体系相图中来分析。
在氨水碳化过程中结晶过程分析图上,横坐标为氨的浓度,纵坐标为二氧化碳的浓度,均以重量百分数表示。虚线为各种不同温度下的固液平衡线(盐的饱和溶液曲线)。在相图中有五个结晶区,表示氨、二氧化碳和水可以生长五种盐。ABGH为NH4HCO3、(NH4)2CO3.H2O复盐的结晶区,GBCF为(NH4)2CO3.H2O盐的结晶区,ABCDJ为NH4HCO3,(NH4)2CO3.H2O复盐的结晶区,dcfe为NH2COONH4盐的结晶区,这四个结晶区均匀处于氨浓度较高的范围内。我们所需要的NH4HCO3盐,他的结晶区在LHAJK区,大部分处于浓度较低的范围内,也有一部分处在氨浓度较高的范围内。HAJ是碳酸氢铵结晶的边界线,KL为二氧化碳的饱和线,DE为氨的饱和线。
碳化过程的最终阶段是生成碳酸氢氨结晶,对结晶的要求是颗粒大而均匀,结构坚实。这样的结晶有利于离心分离,稳定性好,可以减少分解损失。
假设碳化原始溶液浓氨水不含CO2,其组成点在横坐标轴上,若浓氨水的氨浓度为20%,图上的组成点为Q,随着碳化反应的进行,浓氨水不断吸收气体中的CO2,溶液中的CO2含量就不断增加,因此碳化液组成点就在QR联线上,并向着R点移动。此QR线就是碳化过程线,当溶液碳化度达到P点后进行冷却,假如冷却到20℃,便进入碳酸氢铵结晶区而析出碳酸氢结晶。连接碳酸氢氨的组成点I与碳化体系组成点P,并将连线延长与20℃时的碳酸氢铵饱和线相交于M点,M点表示清液的组成,线段PM与PI长度之比即为NH4HCO3结晶量与清液量之比。同样,若冷却到35℃,则清液的组成为35℃饱和线上的N点,NH4HCO3结晶时与清液时之比,即为线段PN与PI之比。由此可见,冷却温度愈低,析出结晶愈多,若溶液的碳化度较P点高,例如达到了S点,则析出的结晶也增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