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日本媒体称,中国先是钢铁产能过剩,现在又是苯酚产能过剩(苯酚是塑料的一种基本成分)。全球价格市场因此发生变化,其他国家的材料制造商也被迫进行结构改革。
据某杂志网站3月26日报道,近年来,中国的苯酚和其他高功能材料产量一路攀升。日本化学品生产商(其先进程度居世界前列)已经开始采取必要但却痛苦的举措,以应对该行业出现的这种变化。对一些生产商而言,这意味着关闭日本国内的高成本工厂,甚至与中国生产商进行合作。
报道称,三井化学株式会社是世界第二大苯酚生产商,也是亚洲最大的苯酚生产商。该公司曾立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苯酚及相关产品生产商,但由于众多的中国生产商正在迅速赶上,看来这家总部设在东京的公司可能要不得不变得务实起来。
据悉,苯酚生产曾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企业入行很难。但近年来中国公司(既有苯酚生产商也有新入行企业)却开办了大量大型苯酚生产设施。
2013年,中国的苯酚供应能力达到约150万吨,比4年前翻了一番。预计中国2014年的苯酚供应量将超过国内需求,从而使该国成为苯酚净出口国。
苯酚主要产自苯(苯是一种产自石油的化合物)。苯可以用作生产聚碳酸酯塑料等其他化学品的起始材料。聚碳酸酯塑料是一种抗冲击性强的高透明材料。
苯酚生产商可以从苯和苯酚之间的价差中获利。据三井化学的一位官员介绍,要获得稳定利润,每吨至少250美元的价差比较理想。然而,由于苯酚产量增加,过去两年半中这一价差已大幅缩小。
苯是炼油过程中的副产品。在北美,页岩气繁荣导致石油化工厂将天然气用作给料的情况增多,而这反过来又导致苯供应减少和苯价格上涨。
但苯酚生产商无法将上涨的苯价完全转嫁到苯酚价格上。2014年早些时候,苯和苯酚之间的价差曾降至每吨100美元以下。
由于苯酚供应过剩,市场低迷,三井化学已开始将日本本土的苯酚产能削减40%——主要是从9月起关闭与日本出光兴产石油公司在东京以东的市原市合办的苯酚厂。
在中国,三井化学将与中石化合作,从2014年5月起生产苯酚。三井化学社长田中稔一表示,这家新厂将具有“最高的成本竞争力,即便是在中国”。
从本质上说,三井化学已经进行了战略转移:在中国生产苯酚,并面向中国市场,以此提高收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