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相关要闻】傅成玉:中国能源战略的核心思考
2014-04-27 中国煤化工产业网
能源问题是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课题。随着新一轮工业化的深入进行,能源资源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环境问题带给人类的挑战日益严峻。
中国是发展中的能源消费大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总体消费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合理利用国内煤炭资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推进用能方式改革,将成为中国能源行业未来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构建中国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增强中国在全球能源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一、人类在能源问题上面临的主要挑战
1.新一轮工业化挑战
上一轮工业化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涉及人口相对较少。所有已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人口总计不到12亿。二是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累计持续了200余年。至上一轮工业化完成时,工业化国家能源消耗占人类能源消耗的60%。
由于这一轮工业化过程涉及人口少、持续时间长,所动用的全球能源资源在整个世界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但在新一轮工业化过程中,涉及的人口包括金砖五国,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除巴西以外的南美洲国家以及中东地区国家等近40亿人口,持续时间预计不会超过100年。
因此,新一轮工业化过程相对较短、涉及人口较多,将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这对世界能源供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 能源资源挑战
目前OECD国家的能源消费约占世界能源总消费的46%,按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当前能源消费水平测算,新一轮工业化如果延续上一轮工业化的发展模式,40亿人实现工业化需要消耗能源约220亿吨油当量,是前一轮工业化的2~3倍。
同时,按照联合国公布的人口报告显示,到21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其中新增的20亿人口消费的能源资源尚未列入测算。尽管世界的能源资源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枯竭,但大规模的消耗必然会导致各种能源资源价格的大幅上升。
自2003年开始,原油价格从20美元/桶逐步攀升到120美元/桶,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达到147美元/桶的最高值。其他能源资源价格也随着原油价格同步大幅攀升。本轮原油价格的大幅攀升,主要不是因为供给的减少,而是人们对未来能源消费的担忧不断增大,以及美元过剩造成的。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原油价格一度回落至43美元/桶,但随着全球流动性的再度过剩,油价又进入上升通道。长远看,石油需求的增长幅度将会远远大于供应幅度,由此导致能源资源价格将不断攀升。
此外,在这一轮工业化进程中,中东国家、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许多资源国的国内能源消费比重逐步增大,将由过去的能源出口国转变为能源进口国,并引发政治上的紧张。中国必须做好准备,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总体思考解决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问题。
3.气候变化挑战
能源问题离不开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过去的30年中,西方主要国家把气候变化纳入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际经济交易结构中,气候变化已经演变为一个重大的国际政治和安全问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意味着能源资源消耗尚处于增长阶段,污染物和排放物同样处于一个增长阶段,气候变化问题对中国的制约性非常大。
此外,中国政府作出了郑重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必须要加强节能减排,走绿色低碳、清洁健康的发展道路。
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在国内寻求发展,都必须加大对节能 3. 加快“走出去”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方针,支持石油工业“走出去”,中国企业在境外石油工程、炼化工程、石油勘探开发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日益严峻,中国能源行业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海外油气投资已具备一定规模。2011年,国家发改委新批准了五大海外能源投资项目,项目所在地包括亚洲、非洲、大洋洲,项目类型涉及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等。
2011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公司海外权益油气当量产量约1亿吨;其中,中国石化海外资产已累计超过6 000亿元人民币,在55个国家开展业务。
但是,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企业获取国际资源的难度也远高于上一轮工业化时期,投资的风险和难度也越来越大,地缘政治、金融外汇、法律政策等风险必须要高度重视。为此,中国能源企业要积极采取各种应对策略,参加到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去,参与国际贸易,参与国际竞争。
4.大力发展油气贸易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约束和地缘政治风险威胁,中国要构建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就必须大力发展油气贸易,通过积极参与世界油气贸易,增强话语权。
一是要建设全球性的贸易基础设施。在世界重要的港口、石油交换和贸易基地,加快建设码头、仓储、管道等贸易基础设施,为发展全球油气贸易提供硬件支撑。
二是要做大油气贸易总量,增强中国在全球油气事务中的话语权。
三是实现贸易多元化发展,分散风险,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是建立完善国内期货市场,加快形成现代高效的石油市场贸易体系。
5.完善能源政策
能源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政府应当根据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能源政策,以保证能源供应安全,提升能源企业竞争力。
首先,要加强能源宏观战略规划。大型能源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较长,短期发展规划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制订30年以上的能源宏观战略规划十分必要。
其次,政策法规要及时到位,建立市场化机制。在当前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国际能源市场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要建立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政策法规联动机制,尊重市场规律,把握市场走势,使政策法规能够更为及时有效地惠及能源企业。
第三,继续加大对“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为能源企业国际化提供政策保障。
四、结语
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能源挑战,目前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中国依靠自己完全能够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对能源的需求。中国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作者简介:傅成玉,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高级经济师,1951年生,毕业于中国东北石油学院(现东北石油大学)地质学系,后获美国南加州大学石油工程硕士学位,在中国石油行业拥有逾30年的经验。傅先生于1982年加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自1983年始,先后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阿莫科、雪佛龙、德士古、菲利普斯、壳牌和阿吉普等外国大石油公司的合资项目中任联合管理委员会主席。 2011年4月,傅先生出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