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在中国能源领域,煤、电是一对老冤家,长期以来,由于“市场煤”“计划电”等深层次体制原因,“煤电顶牛”一直持续到了现在,作为全国能源基地,这一点在山西表现得更为突出。如何有效破解“煤电困局”,构建煤电和谐发展新机制,对于中国的能源体制改革以及山西的转型跨越至关重要。
近几年,宏观层面上,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探索破解煤电矛盾的合理机制。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门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研究讨论了能源发展中的相关战略问题和重大项目,其中就涉及到了电力体制的改革。
与此同时,在微观层面,身在其中的煤电企业也在努力寻找突围之路,与共和国同龄的特大型煤炭企业——同煤集团已经潜心探索了整整十年,通过全面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煤电两家从“掰手腕”变为“一家亲”,形成了煤电一体化之“同煤样本”,为破解“煤电困局”和大型煤炭企业转型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截至2013年年底,同煤集团电力装机容量达到了1110.85万千瓦(包括在建项目),成为山西最大电力企业,全年消化同煤集团原煤1500万吨,这对于同煤集团煤炭行业危机至关重要。
对于“同煤样本”,同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有喜是这样解释的,“利益共享,成本共担,供需稳定,共生共赢,这是我对煤电一体化发展最深的体会。”
同煤样本启示:
在电力体制改革举步不前的态势下,煤电一体化成了破解“煤电困局”行之有效的办法,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山西省政府都在极力推动煤电联营。在政策的推动下,山西省煤电联营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潮,潞安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晋煤集团等省属大型煤炭企业都在积极谋求电力产业的发展,但目前同煤集团的煤电一体化效应显现最明显,这也是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被塑造为“同煤样本”的原因所在。
这其中涉及到一个核心命题,那就是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煤电一体化?对此,同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有喜是这样看待的,“所谓深度融合的煤电一体化,不是既办煤矿又办电厂的简单‘加法’,而是煤矿和电厂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煤炭供需关系,保证煤矿有稳定的市场,电厂有稳定的煤源,形成利益共享、成本共担、供需稳定的联合体。对同煤集团而言,就是新建或者并购参股电厂,只有消耗本企业的煤炭,才是煤电一体化。这是同煤集团发展煤电一体化的根本原则。”
这一观点对于正在或即将进入电力行业的煤炭行业的煤炭企业来说极具参考价值,随着煤炭行业“黄金十年”的结束,煤、电在市场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在此情境下,解决煤炭销售问题成了煤电一体化战略的首要目标。
但同煤集团的煤电一体化模式有些是不可复制的,如同煤集团重组漳泽电力,随着大部分电力企业的扭亏为盈,“煤吃电”已经很难,即使有也会很被动。同时,这次重组偶然中也有着必然因素,那就是同煤集团具备吃下并消化大型电力企业的能力,除去丰富的动力煤资源和雄厚的资本实力,同煤集团发展电力产业的经历也是省内其他几家大型煤炭企业所不具备的。同煤集团总经理郭金刚直言,“如果没有过去几年的摸爬滚打,同煤集团重组漳泽电力的效应不会这么快就显现出来。”
对于正在准备进入电力行业的煤炭企业来说,还有一个问题必须正视,那就是去年以来电力行业也陷入了产能过剩的危机中,今年一季度的表现尤为突出,没有规模效应,如果只是盲目跟风,那样只能会陷入双重危机。“一招吃遍天下”永远不是最为明智的办法,煤电一体化是一条破解“煤电困局”的有效途径,但并非灵丹妙药,还要从体制根源上寻求破解之道,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正如克强总理在4月18日的国家能源委员会上所言,“调整能源结构,关键要推进能源体制改革,要放开竞争性业务,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有序进入能源开发领域公平竞争;积极推进清费立税,深化煤炭资源税改革;加快电力体制改革步伐,推动供求双方直接交易,提供更加经济优质的电力保障,让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