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816|回复: 0
收起左侧

大格局,彰显大气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5 15:48:3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大格局,彰显大气量



--中海油与BP签署LNG长期供应框架协议解读





  北京时间6月17日23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国海油)发布消息,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英国首相卡梅伦的见证下,该公司分别与英国石油公司(简称BP公司)和壳牌公司在英国伦敦签署合作协议,立足于引进液化天然气(LNG)以及进一步发展全球合作。其中,与BP公司签署的LNG长期供应框架协议格外引人关注,这是中国近一个月之内签下的第二份世界级天然气大单,标志着中国在天然气来源国际化、多元化布局方面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水陆并进,打造多源化进口格局

  中国海油与BP公司的协议规定,自2019年起,BP公司将向中国海油每年供应多达150万吨的LNG资源,供应期限20年。双方希望于2014年达成最终的商务协议。中国海油未对外公布协议价格,而据路透社报道, BP公司执行长Bob Dudley透露,协议价值约200亿美元。

  石油和化工规划院院长顾宗勤告诉中国化工报社记者,我国天然气市场需求很大,尤其是近年来频现的雾霾天,更是需要大量的天然气作为燃料通过“煤改气”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而由于目前我国天然气产量和供应不足,每年都需要进口,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靠进口LNG。此次协议的签署,可以很好地填补我国天然气的供应缺口。

  中国海油有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化工报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海油2013年LNG进口总量超过1300万吨,占中国LNG进口总量的72%。截至2014年5月底,中国海油已在广东、福建、上海、浙江、珠海和天津建成投产6个LNG接收站,LNG总产能达2480万吨/年。同BP公司签署的协议将深化双方合作,并进一步提高中国海油LNG资源供应多元化。

  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朱和进一步指出,今年我国LNG进口估计将达2160万吨。我国从2006年开始进口LNG,8年间均以每年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增长,进口依存度也从0迅速上升到30%以上。这么大的进口量和需求量,没有大的供应商很难保证供应的稳定。

  据朱和介绍,我国LNG占了天然气进口量的近一半,另一半多是管道气。目前,我国LNG进口来源主要是卡塔尔、印尼、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这4个国家占了我国LNG进口量的87%。此次协议签定的每年150万吨的进口量,有利于保障我国天然气的供应。尤其是BP公司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都有天然气项目,气源稳定,与其签订大单,有利于我国天然气供应的稳定,更有利于我国天然气供应格局的完善。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教授也指出,我国提出要积极拓展能源进口四大通道,包括西北通道、东北通道、西南通道和东南海上通道,通过海上进口LNG就是通道之一。其中我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对天然气需求仍存在很大缺口,必须加大进口LNG等天然气来源。

据了解,我国正全力打造四大气源进口战略通道是:西北的中亚和中俄天然气管道、西南的中缅天然气管道、海上的进口LNG海上通道、东北的中俄天然气管道,以形成多源进口格局。近来这一步伐更是不断加快。在东北,上个月中俄的天然气世纪大单已震惊世界;在西南,中缅天然气管道继不久前都匀支线正式投产成功后,6月8日,中缅天然气管道曲靖站开工;在西北,6月15日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开始向国内通气;上周,中国海油与BP的LNG进口协议签订,更加充实了我国海上LNG进口,使我国天然气进口格局进一步得到完善。

         
        




  多气并举,形成多元化供应格局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有关专家介绍,“十二五”期间及今后10年,我国将形成国产常规气、非常规气、煤制气、进口LNG、进口管道气等多元化的天然气供应能力。再加上四大进口战略通道,这样,我国就将形成“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就近外供”的天然气供应格局。2015年、2020年和2030年我国常规天然气产量将分别达到1500亿、2000亿和2400亿立方米,进口天然气分别达到600亿、900亿和1500亿立方米。与此同时,到2030年国内煤层气和页岩气产量将分别达到600亿和500亿立方米。

  顾宗勤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国家能源局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煤制气达到500亿立方米。而届时我国天然气需求总量有可能达到4000亿立方米,国内缺口很大,不仅要进口大量包括LNG在内的天然气,还要加快各种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此次中国海油与壳牌签署了全球战略合作协议,可以取长补短,尤其是壳牌公司在煤化工、页岩气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有助于中国海油向更宽的领域拓展。

  今年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编撰发布的《201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指出,我国常规天然气产能建设进展顺利,主要气田保持上产态势,产量持续增加。全国常规天然气产量约11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6%。重点天然气产能建设项目来自中国石油的长庆、塔里木和西南油气田以及中国石化的元坝和大牛地气田。

  而在非常规天然气中,页岩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迄今已完成页岩气钻井大约150口,在长宁—威远、昭通、涪陵、川东南海相等地区日产超过1万立方米页岩气井27口,日产超过10万立方米的页岩气井8口。估计2013年我国页岩气产量接近2亿立方米。

  而今年以来,各大油气公司更是加大了页岩气开发力度,并取得不少突破性进展:3月24日,中国石化宣布其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将在2017年建成国内首个百亿立方米级别的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这标志着我国页岩气开发实现重大战略性突破,提前进入规模化商业化发展阶段;不久前,中国石化进一步宣布,预计2014年底涪陵页岩气田将实现产能18亿立方米/年,2015年底将建成产能50亿立方米/年。此外,中国石油也不甘落后,该公司宣布将2015年页岩气产量目标从之前的15亿立方米提高至26亿立方米,而其今年在页岩气方面的支出规模更是前几年总和的3倍多。

  国家在政策层面也给天然气开发提供了大力支持。6月16日,国家能源局党组会议部署了近期要重点抓好的12项工作,其中就包括尽快研究拟订页岩气、海洋油气开发和老油井增产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国土资源部6月19日透露,我国页岩气产业10项技术标准将力争在今年内完成。其中,《泥(页)岩薄片鉴定方法》为国家标准,《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等9项为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国海油、延长石油、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能源局页岩气研发中心、页岩气评价与开采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根据计划,我国将在未来3~5年内基本建成页岩气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市场研究所所长单卫国指出,到2030年,页岩气和煤层气产量占国内天然气总体产量的30%,1000亿立方米以上,加上煤制气,比例已不小。如果再算上致密气,比例在60%以上。以前国内依赖常规气,以后可能更倚重非常规气。常规与非常规的开发将并重。

  进军海外,构建国际化产销格局

  中国海油有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公司将努力在全球获取具有竞争力的天然气资源,为保障中国清洁能源供应和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对此,有关专家表示,中国海油与BP和壳牌的协议签署,有利于中外公司的强强联合,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话语权。近年来,三大石油公司的海外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化产销格局初步形成。

  《201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去年全年我国石油消费脚步放缓。此外,得益于近两年的大规模收购,2013年我国企业海外油气权益产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首次突破1.1亿吨。其中,中石油受苏丹项目复产推动,油气权益产量继续保持增长,达到约5800万吨;中石化在2012年和2013年先后收购了尼日利亚、北海和埃及等在产油气田项目,油气产量预计将超过3000万吨;中国海油得益于收购尼克森公司的产量贡献,油气权益产量达到1800万吨,其中仅尼克森产量计入就增加了800万吨;其他石油公司预计产量约600万吨。而今年,中国油气公司走出去的步伐丝毫没有放慢。仅在今年二季度就签署了多个海外天然气项目合约。中国石化4月30日宣布,与中国华电就共同参与太平洋西北液化天然气项目一体化合作达成一致,中国石化将持有该项目10%权益,华电持有5%,双方每年分别承购120万吨和60万吨LNG;中国石化和该项目控股方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还签署了一个为期20年、每年300万吨LNG的框架协议;4月8日,中国石油与壳牌集团共同签署了《中国石油和壳牌集团全球合作协议》,约定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在非常规、深海、液化天然气等油气领域的互利合作。

  对此,朱和指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要保障天然气供应必须加大进口,走国际化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的国家能源委会议上要求实现能源国际化。中国海油这次与两大国际能源巨头的签约就是很好的践行这一要求的重要举措。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不是关起门来保安全,而是要走多元化、国际化之路。

朱和认为,中国海油在海上项目有着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中国海油等石油公司纷纷到巴西等国参与大项目建设,通过小比例参股获取一定的权益,降低了海外并购的风险。今后中国油气公司在海外采取大项目、小股份的合作方式会越来越多。

         




  理顺气价,实现市场化定价格局

  然而,由于中国能源价格改革推进速度相对缓慢,进口天然气与国内市场价格倒挂,国内油气公司在天然气进口方面亏损巨大,中国油企在国际市场上的采购一直比较谨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天然气的进口与国内市场的稳定。

  据了解,2010年至2012年间,我国进口天然气价格上涨了68.6%,国内售价和进口成本倒挂现象日益严重,中石油、中国海油等这些天然气的主要进口企业已经连年喊亏。中国石油的财报显示,2011~2013年,进口天然气销售已经亏损达到1051亿元。其中,2013年,进口中亚天然气亏损282亿元,进口LNG亏损202亿元。而中国海油从印尼进口的LNG去年也涨价70%。

  对此朱和指出,日本是LNG进口第一大国,亚洲的LNG价格一般都以日本的价格为指标。作为净进口国,日本、韩国这世界第一、第二进口大国把东亚地区的LNG价格抬了上去。这次中国海油与BP公司的协议,不仅非常有利于我国天然气来源的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可以稳定价格,从而从成本上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另外,由国际天然气卡特尔一手制造的“亚洲溢价”,使得中、日、韩不得不承受相当于美国四五倍的天然气价格。据悉,今年3月份美国价格不足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之时,东北亚则突破了20美元。卡塔尔目前是我国LNG第一大进口来源国,此次与BP签署大单,有利于减少“亚洲溢价”的我国LNG进口的影响。

  林伯强也指出,目前200亿美元的长期合同并未公布细节,所以难以判断其对中国海油的盈利空间能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从现有的情况和各方面来看,此次进口LNG价格应该是在正常的范围内。对于我国发展天然气产业,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占用比例,发展清洁能源来说,这次合作是一个利好,但是这只是一个正常价格下的一个正常的市场行为,只是份额很大。

  据了解,虽然LNG不在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范围内,然而由于LNG在全国天然气市场上所占比重不高,因此其售价主要受天然气价格影响。而不管是中国海油还是中石油,只要进口LNG进入国内的天然气管网,就必须按照国家发改委制定的门站价定价,但这一价格大大低于进口所需的价格。

  专家认为,尽管政策制定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天然气价格的改革,但是天然气价格机制逐步完善还有一些路要走,等天然气价格与市场接轨之后,进口LNG的情况可能会有好转。

  目前,中国海油、中石油在亏损的情况仍加大进口天然气,无非是两个原因:第一,因为他们是央企,从国家层面上要求其有保证国内能源供应的社会责任;第二,国内天然气市场前景广阔,其手上掌握的资源越多,未来话语权便越大。

  不过为了扭转天然气价格倒挂的局面,我国也正在加快天然气价格改革,并开始在全国逐步试点推广,希望尽早实现存量气与增量气的并轨。然而由于天然气涉及普通市民的居家生活,因此气价改革并不顺利。

  对此,业界专家指出,在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升高的大背景下,适当与国际价格接轨是必要的。这既可以推动节能减排,更可以增加中国油气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操作空间,为中国进口更多天然气资源带来实惠。




        
        




中国海油天津浮式LNG接收终端项目目前建设进展顺利,该项目一期主要包括码头、接收站和输气管线工程,总投资约57亿元,年设计吞吐量220万吨。 (胡志强摄)
不想打字就选择快捷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4-17 06:25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