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2043|回复: 0
收起左侧

上半年山西七大煤炭国企集体亏损超13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8 14:45:5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下称“阳煤集团”)、大同煤矿集团(下称“同煤集团”)等五大省属煤企,同时还允许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公司(下称“山西煤运”)、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下称“山煤进出口”)也作为主体,与上述五大煤企一起兼并重组整合地方中小煤矿,建立煤源基地。

  2012年3月,山西省宣布煤炭资源整合结束。然而,当初煤炭市场高点之上的整合,却在收场时遭遇“寒流”,又两年时间过去了,作为整合主体的七大煤企却陷入“泥潭”。

  2014年上半年,七大资源整合主体的营业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大部分仍处于增长状态,例如焦煤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296.99亿元,上年同期为1091.6亿元;晋煤集团的营业收入也比上年同期的970.44亿元增加了100多亿元,达到1073.35亿元。

  不过,在净利润方面,七大煤炭企业却集体沦陷,甚至陷入巨额亏损,其中山西煤运和同煤集团亏损尤为严重。今年上半年,山西煤运的营业收入为807.38亿元,而净亏损却达到6.61亿元;同煤集团的营业收入也增加了近90亿元,达到1092.48亿元,净利润则为-5.35亿元。

  同时,潞安集团上半年的营业收入达到1091.83亿元,而净利润则由去年同期的3.11亿元下降到-1.34亿元。阳煤集团也难逃亏损的噩运,上半年的净利润为-1.00亿元,去年同期为2.13亿元。

  另外的三家煤炭企业虽然没有亏损,但净利润大幅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晋煤集团实现净利润1693万元,去年同期为5.63亿元;焦煤集团的净利润由去年同期的1.52亿元直接降为2824.34万元;山煤进出口的净利润3650.1万元,去年同期3.38亿元。因此,七大煤炭资源整合主体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总和为-13.48亿元。

  步履维艰

  原本想趁金融危机以低价拿资源的七大主体却在刚完成整合之时就陷入困境。国内煤炭价格自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下降,2012年5月更是出现“断崖式”下跌,煤炭市场萧条的形势延续至今。

  整体大环境不好是导致煤炭企业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在资源整合中背上的沉重包袱也加速了七大煤炭资源整合主体的“衰落”。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一位负责人介绍,由于山西省正处于兼并重组煤矿建设和以煤为基产业多元发展的集中期,因此各单位的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票据等融资金额大幅增加。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掌握的一份内部资料显示,到今年3月底,七大煤炭集团中,同煤集团、晋能公司(由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和山西国际电力合并而来)各种融资已超千亿,晋煤集团将近千亿,其余焦煤集团、阳煤集团、潞安集团、山煤进出口等四个企业的贷款也都在400亿~800亿元之间。

  由于企业融资的大幅增加,也导致财务费用急剧增加。今年一季度,山西省煤炭企业的财务费用高达67.65亿元,同比增加8亿元,增长13.42%。

  潞安集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潞安矿务局,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2000年7月潞安矿务局完成改制工作并变更为现名。山西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潞安集团的唯一出资人与实际控制人。

  潞安集团位于山西省最大的沁水煤田,是全国512户重点企业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煤生产基地。截至2014年3月底,公司拥有全资以及控股子公司52家,其中潞安环能(601699.SH)为其下属上市公司。潞安集团在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排名第372名。

  不过,在煤炭资源整合中,由于历史问题迟迟难以解决,潞安集团也有了沉重的负担。潞安集团一位人士表示,公司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向各地政府缴纳的资源整合保证金14.3亿元,基本是没有办法收回了,也很难用来抵减资源价款。

  该人士还透露,整合煤矿在按照国家和山西省标准缴纳税费的同时,各家企业还承担了非煤项目投资、绿化、扶贫等任务,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

  争议尚存

  山西省的煤炭资源整合也一直是在争议中前行的。随着山西省政府相继发布2008年23号文《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和2009年10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山西省煤矿兼并重组及煤炭资源整合的力度不断加大,资源整合加速启动。
不想打字就选择快捷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4-17 08:46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