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1527|回复: 0
收起左侧

德国鲁尔区的“后煤炭”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1 22:26:37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如果现在到号称“德国的心脏”的鲁尔区去转一圈,让你惊奇的是,这个“一战”后才开始发展的典型的工业区居然还有一个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而且是个煤场——德国煤炭业联盟洗煤厂。

鲁尔,一个完成了华丽转身的著名工业区。

鲁尔区是位于德国西部北威斯特法伦州境内的一个区,面积4434平方公里,人口540万。这里的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 亿吨,占全国90%,是德国地地道道的煤都。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品位高,为优质硬煤田,露天煤矿丰富,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3%~18%)和硫分(0.5%~1.5%)都低,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8600大卡/公斤。

按照专家的说法,鲁尔区实际上是《凡尔塞条约》的产物。一战结束后,根据《凡尔塞条约》规定,战败的德国必须用鲁尔区的煤炭向法国进行战争赔偿。而正是这一规定使鲁尔地区因祸得福,庞大的移民计划和煤炭开采业为鲁尔区带来了第一次经济飞跃。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鲁尔区的重工业和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德国发动战争的物质基础。“二战”后,欧洲的重建和经济振兴带动了具有资源优势的鲁尔区再度繁荣。这里成为德国最重要的煤炭、钢铁和能源工业生产基地,生产了德国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2/3。其经济总量一度占到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 而工业产值则占全国的40%。鲁尔区因此得名“德国的心脏”。

但是,与全世界资源型地区的发展规律一样,鲁尔区的这种发展模式也并没有持续太久。

上世纪50年代后,来自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的压力,加之煤炭资源日渐枯竭,煤炭和钢铁行业的危机开始显现,使以煤为发展动力的鲁尔区遭遇到严重的挑战。1974年和1975年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又给钢铁工业以沉重的打击,钢铁业开始走向衰落。整个鲁尔区的煤炭和钢铁工业都陷入了严重的结构性危机。

一时间,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增长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失业人口的增加与社会稳定相矛盾等等问题都显露出来。

而煤炭这种高污染物排放型资源给鲁尔区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与全世界其他大多数资源型地区在资源枯竭及环境被严重污染后即走向衰落不同,遭遇挑战的鲁尔区却在几十年间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说起来,鲁尔区转身的“华丽”之处并不复杂,但却非常的实用。

第一是进行科学的规划。上世纪60年代前后,眼看着鲁尔区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难了,于是,当地政府不断扩大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的权限,逐渐担负起对工业区的全面规划,直接与全区的建设和发展挂钩。1960年,该协会提出了鲁尔区的总体发展规划,作为法令要求全区严格遵守执行。该规划经过1966年、1969年两次修改成型。该规划的主要宗旨就是发展新兴工业,改善区域经济部门结构,分区域发展不同的产业,成为鲁尔区转型发展的重要引导。

第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资源枯竭地区的工业转型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和所说的“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如出一辙。他们在这里建成了欧洲最稠密的交通网络,有600公里的高速公路,730公里的联邦公路,还有3300公里的乡村公路,拥有的铁路线长度近万公里。此外还建成了76条水运内航道,再加上繁忙而高效的航空运输系统,组成了世界最完善的立体运输网络体系。而包括核电在内的能源体系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保障,现代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投资商提供了最为迅捷的信息资源。这一切都使得在此投资的投资商们可以获得比其他地方高得多的平均利润率。

第三是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投资政策,简化审批手续,以吸引外商投资。例如,为了吸引美国和全球化工企业投资,北威州政府采取了简化审批手续、提供政府资助和灵活用工等一系列措施,并促成德固塞和费巴公司合并,强强联合,推动和促进了区内化工产业的发展。政府转变职能,为企业多办实事好事。例如,凡是在鲁尔区新成立的公司都能得到低息贷款或部分无偿援助,中小企业条件更优惠。与此同时,鲁尔区还建起了大量风景优美的产业园区。这些园区绿荫环抱,风景宜人,非常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在此安家落户。

第四是提供强有力的职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撑。从1961年起,鲁尔区在多特蒙德、波鸿、杜伊斯堡等城市陆续建立多所大学,开展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鲁尔区现已成为欧洲高校密度最大的工业区。另外,该地区还出现了许多研究机构,为产业结构的转型输送大量技术成果。全区现有技术中心30 多个,另外还有600 多家技术开发公司。为促进技术转化,区内高校和研究机构还设立了多家技术转化中心,帮助企业把技术转化成生产力。这些做法都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第五是充分利用工业遗产发展休闲产业。鲁尔区在1989年提出“IBA 计划”,即成立国际建筑展览公司(IBA),启动规模庞大的区域更新计划,通过工业旅游开发,推动区域复兴。经过长达10多年的摸索,工业旅游已成为鲁尔区的新时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吸引投资和技术的新元素。通过改变原有建筑、设施及场地的功能,这些失去工业价值的建筑重新获得了文化生命,既再现了工业区的历史,又为人们提供了文化、娱乐生活的园地。现在的鲁尔区已变成了一个博物馆和休闲区。

有了这些作为基础,鲁尔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起来就没那么难了。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国家的资助下,鲁尔区首先对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从1966~1976年的10年中,政府拨款150亿马克资助煤矿集中改造,把采煤集中到机械化程度高、盈利多的大矿井,关闭不盈利的小企业,对整个鲁尔煤田重新规划,统一部署。钢铁工业也同时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关闭和合并老厂,扩建新厂,进行企业内外调整,加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专业化与协作化。

其次,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使鲁尔区的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达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仅1958~1973年间,新建和迁入企业达459个。1985~1988年间鲁尔区新建企业数量增加41%,大大超过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而这些企业大多是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产品种类繁多。也正是在这种产业结构调整中,石油和化工产业在鲁尔区得到长足发展。鹿特丹及威廉港通往鲁尔区的两条输油能力达4500万吨/年输油管的建成为石油和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保障,使鲁尔区原来仅仅以煤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发展成由10 多个炼油厂、炼油能力达到3000吨/年为主体的完善的石油和化工产业链。

这一系列的调整使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

如今,曾经风光无限的煤炭业和钢铁业的比重大幅下降,产值仅占全区的16%。煤矿数量从1957年的140座减至现在的7座,煤矿工人从47万减少到4万。服务业和其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已取代煤钢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其中仅服务业就吸引了该地区64%的从业人员,总人数高达95万人。尤其是新兴工业的发展趋势方兴未艾,信息技术领域中鲁尔区的发展速度在德国遥遥领先。仅1994~1997年,北威州的软件企业从241个增加到2720个。这些企业大多落户在鲁尔区。

如今,虽然欧盟范围内有31%的煤和11%的钢依然在鲁尔区开采或生产,但已集中在蒂森·克虏伯公司这样的少数大企业进行。昔日林立的烟囱、井架和高炉已经不在,而代之以农田、绿地、商业区、住宅区和展览馆等。当年“鲁尔头上是一片蓝色天空”的口号变成了现实,昔日浓烟蔽日、煤渣满地,如今天空蔚蓝,绿荫环绕。在鲁尔区穿行,如同行走在一个巨大的露天公园里。

现在的鲁尔区已经完全摆脱了衰败的阴影,形成了产业结构严谨、部门结构科学、内部联系密切、布局相对合理的区域工业综合体,正在朝着一个既有强大传统工业作基础、又有日渐壮大的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的多部门的综合工业区方向发展,并且成为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典范。
不想打字就选择快捷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4-18 20:04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