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1517|回复: 0
收起左侧

煤化工是贵州能源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8 09:45:1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富煤缺油的贵州,大力发展煤化工,把煤炭转化为高效清洁燃料和化工原料,实现石油及石化产业替代,既是长远需要,也是现实选择。
  国家能源安全呼唤石油替代

  近年来,现代煤化工产业迅速兴起,截至2013年底,国内煤制油的产量达170万吨,煤制烯烃产量达180万吨,煤制气天然气示范项目产量达27亿立方米。

  2013年,我国原油产量2.09亿吨,进口2.8195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58.6%;天然气产量1170.5亿立方米,进口量527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30.2%。

  与此同时,国内甲醇产能达5000万吨/年,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到60%。煤炭市场持续低迷,库存大量积压,煤炭产能闲置,价格跌至谷底,煤企大量亏损。

  在这种情况下,“富煤、少气、贫油”的国内能源资源赋存特点,和相对过剩的煤炭、甲醇产能,以及国内甲醇汽油等技术的日臻成熟,使得石油替代既是必然选择,也是现实可能。

  从世界经验看,如果煤价相对稳定,使用煤化工路线生产甲醇、烯烃、二甲醚、甲醛、尿素等化工产品,生产成本较石化路线约低5%-10%,经济上有一定的竞争力。能源安全需要重新评估石油替代战略。
发展煤化工是贵州省长远战略选择

  贵州省现有甲醇产能160万吨/年。电石产能200万吨/年,焦炭产能900万吨/年,以及炭黑、焦油加工等生产能力。在贵阳等6个市(州)已开展甲醇汽油应用试点。全省化工企业379个,工业总产值994亿元,工业增加值220亿元。近年来桐梓煤化工基地一期工程、贵州开阳化工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合成氨等项目陆续投产。黔桂天能130万吨/年循环经济型焦化项目、毕节200万吨/年煤制清洁燃料及烯烃等项目正在建设中。全省煤化工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大力推进煤化工产业发展,是贵州省优势能源、矿产、水资源相结合,促进经济增长和税收、就业的长远战略选择。

  首先,发展煤化工是贵州省能源安全的客观要求。贵州省缺油,需要全部依靠省外调入。2013年,全省汽油销售量167.7万吨,柴油361万吨。预计2020年全省汽油销售量400万吨,柴油500万吨,年均增长14%和5%以上。

  目前贵州省天然气年消费量约10亿立方米,预计2020年用气量65亿m3,缺口达35亿立方米左右。

  通过发展煤化工,满足贵州省石油、天然气不断增长的需求,是减少石油进口依赖,保障贵州省和周边省区能源安全的客观要求。

  其次,发展煤化工是贵州省能源的重大战略选择。受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影响,国内煤炭市场需求持续萎缩,目前省内主要产煤市(州)5000大卡动力煤坑口含税价跌至380-420元/吨之间,煤企普遍亏损。尽管2013年贵州省销往省外煤炭达5137万吨,但受到北煤南下和进口煤的双重冲击,省外煤炭销量将呈逐年锐减态势。

  预计“十三五”末,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后,通过技改扩能,贵州省煤矿生产能力为3.9亿吨/年,实际产量可以达到2.8亿吨/年左右。加快发展煤化工,把贵州省煤炭转化为清洁高效的化工产品,实现了从煤到清洁燃料、高附加值化工原料的转变,不但可以为贵州省提供巨大的煤炭市场空间,而且可以促进贵州省能源综合实力的大幅度提升。

  再次,发展煤化工是助推贵州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贵州省是国家明确加快建设的国家能源基地。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可以迅速做大做强规模,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升级。按发展1000万吨油品,40亿立方米天然气估算,年产值近1000亿元,相当于在现有基础上再造了一个化工产业,直接和拉动投资约1000亿元,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近10万人,对促进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作用不可低估。

  贵州省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四大“痼疾“

  首先,缺乏统一规划、资源分割严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产业布局不合理,存在煤炭资源分割,重复建设现象。一些企业纷纷打着“四个一体化”的名义,重占资源,轻开发利用。市(州)、部门之间合作不够、协调不力,有的大项目小建设,有的优质资源劣质利用,有的在水资源上不能保障,环境污染不能集中治理,形成不了经济规模。根据国家明确禁止建设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规模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和年产100万吨及以下规模的煤制油项目的要求,亟需从规划抓起,改变煤化工项目小而散的现象。

  其次,煤、水、环境资源保障制约。一个年产300万吨的煤制油项目,每吨产品耗水10-12吨左右,耗煤4-5吨左右;生产一吨甲醇耗煤约2吨、水15-17吨,同时,还面临严格的环境约束。没有煤、水、环境容量是不行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建设,没有省级层面推动,强有力的机构来抓,单靠地方和企业,往往很难办成。

  再次,投资巨大,融资困难。一般来说建设100万吨/年煤制油,其投资在80-100亿元。要实现千亿吨级煤化工基地,需要近千亿投资。需要以开阔的思路、创新的手法,优强的品牌、富有生命力体制、机制和广阔的前景,整合央企、省企、民资,社会资本,筹措资本金、借款,推动项目建设。

  最后,技术、人才缺乏。目前,掌握现代煤化工技术的人才稀缺。亟需引进核心技术和掌握最前沿技术的高端人才。

  搞好贵州省煤化工产业的空间布局

  按照“节约、清洁、安全”的方针,坚持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结合贵州省能矿资源分布特点,高起点做好贵州省煤化工产业空间布局。建设一批煤化工产业基地,培育1-2个千亿级主体企业,多个百亿级龙头企业,实现煤化工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依托毕、水、兴丰富的煤炭资源,建设千亿吨级南方最大的毕水兴煤——焦——油——烃化工产业带;根据黔北煤炭、页岩气、煤层气资源丰富的特点,打造黔北煤——醇——合成氨化工基地;根据黔中地区煤、磷资源丰富的特点,打造黔中煤磷化工基地。

  到2020年,全省煤制油产能400万吨/年,甲醇产能400万吨/年,二甲醚产能50万吨/年,甲醇汽油产能100万吨/年,煤制烯烃产能100万吨/年。
世界一流煤气化技术的荷兰壳牌煤化工装置落户贵州、并创国内壳牌煤化工装置从试车到稳定运行的最短时间记录

  黔中煤-磷化工基地

  以精细煤化工产品和磷复肥为主导产品,“十三五”期间,依托息烽——开阳——瓮福——清镇——织金——黔西等地的煤炭和磷矿资源,以及贵阳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整合水晶有机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贵阳煤气气源厂和贵州化肥有限责任公司等煤化工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发展精细煤磷化工产品,建设以甲醇、醋酸及其下游产品的产业链,以及煤、合成氨、磷肥系列产业链,形成黔中煤磷化工基地。

  黔北煤——气化工基地

  依托桐梓、绥阳等地优质煤炭、煤层气资源,以及习水、铜仁、道真、凤岗等地的页岩气资源,以乙炔化工产品和甲醇转化烯烃为主导产品,以氯烯烃、氟烯烃为主要产业链,实施乙炔化工向氯烯烃、氟烯烃等产品转化、以及以甲醇转化烯烃为主的精细煤化工产业链。到2020年末,基本搭建起黔北煤气化工基地框架。

不想打字就选择快捷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4-17 18:46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