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值: 43825
|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刚刚过去的2014年中,本刊发表了大量针对时事的不同观点。这些观点对煤化工产业所遇到的新局面、新问题、新考验进行了及时的分析,论据充分,观点鲜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角度帮助了业内读者了解判断时局,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务实而可靠的参考。年终岁首,回顾起来,这些观点对读者迎接新的一年仍旧很有帮助。
2014年第1期
中国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内蒙古石化协会会长柳华民观点:
内蒙古煤化工产业环保不达标
内蒙的煤化工产业问题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核心设备技术装置不过关;二是大多数项目都处于试验示范阶段,由于各种因素,包括技术、管理、设备故障、工作不稳定等原因,致使有的项目煤、水、电超标,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环保不达标;三是煤化工下游生产企业跟进缓慢,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四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五是人才匮乏问题。
最让人担忧的是,明摆着有这么多的问题存在,但眼下煤化工项目上得太多、太快,有一种一拥而上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问题都会堆积成大问题,任何一个大问题都会致煤化工产业发展受阻。
2014年第1期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观点:
煤制气并不低碳
过去两百年每一次能源转型都是能源减碳增氢的转型。从能源的角度看,煤制气只是固体燃料向气体燃料的转换,初始燃料还是高碳的煤炭,仍属固体燃料。先不说能源形式转换效率的高低,理论上这个转换过程的碳排放并没有减少。能量守恒,物质不灭的定律是不能欺骗和不能打破的,能源转型踏踏实实的“增气”,而不是“制气”。我不认为这一轮一窝蜂大干快上煤制气的新煤化工项目是在能源转型的正确方向上迈进。
2014年第2期
北京中科合成油工程有限公司顾问唐宏青观点:
现有技术可以控制煤制气污染
煤制天然气的污染具备煤化工污染的主要特征。污染来自3个方面:废气、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理论上,工厂的设计中已经把“三废”处理得天衣无缝,实际上并不完善。其中最主要的是废气的排放和处理不尽的污水排放,是造成影响环境的主要罪魁祸首。
煤制天然气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情况,用煤制天然气发电比燃煤发电的总污染要小得多,而且我们的现有技术可以将污染控制住。处理煤制气的污染,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针对目前的工艺设计,加大治水、治气、治固的力度。另一条是改变工艺,力求改变原料煤的品质,采用低污染工艺,降低治污难度。
2014年第3期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助理、能源化工处处长李志坚观点:
煤化工比常规火电清洁
通过对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实际运行数据分析,煤化工是比火电(常规火电)、直接燃煤更清洁的煤炭利用方式。其中,在二氧化硫排放上,煤化工的脱硫效率达99.5%以上,回收为硫磺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火电的5%。而火电的脱硫效率最高95%,并转化为石膏,资源化利用困难。在氮氧化物排放上,煤化工工艺过程无氮氧化物排放,而火电因为燃烧温度高,生成氧化物,需要采用脱硫措施。
在固体颗粒物排放上,煤化工仅有备煤干燥过程的低空除尘器排放、煤堆场的地面二次扬尘。而火电则是有组织的高空烟囱排放、备煤过程低空除尘器排放和无组织地面二次扬尘。在重金属(贡、砷)排放上,煤化工工艺过程中沉积于催化剂上(或设脱汞、脱砷催化剂),火电则是暂无脱汞、脱砷措施。在二氧化碳上,煤化工排出的二氧化碳浓度高,收集处置成本较低,火电则浓度低,捕集成本高。
2014年第4期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韩洪军观点:
污水零排放目前还无法实现
国内煤化工行业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污水零排放(即污水的全部回用)的工程还不存在。根据哈工大的普查结果,目前煤化工在污水处理上遇到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两个。首先是污水能不能达到回用。好多煤化工项目都遇到了处理完的废水无法实现回用,蒸发塘作为废水塘分封灌满的现象。而目前针对煤化工污水,国内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处理工艺。
其次是高盐水处理的出路。无论是高盐水结晶,还是蒸发塘蒸发,都面临着如何解决后遗症的问题。比如,把氯化钠蒸发出来,一旦遇到雨水又会重新回到环境中去了。蒸发塘使用寿命为30年,而30年后,蒸发塘要想蒸成盐池是不可能的,极可能形成的是一个高浓度的大盐湖,怎么处理是个问题。国外正在研究能否把工业盐分离出来实现回用,但是国内目前没有这个技术。
2014年第4期
环保部环评中心石化轻纺评估部主任周学双观点:
应从环境承载力倒推煤化工规划
神华集团等大型国企不惜代价十几年的实践与探索,至今全国仍然没有一家煤化工企业做到工程化的废水零排放,而发放的路条几乎清一色要求“废水零排放”,这样的后果就是逼迫企业做假。这是典型的以煤炭资源定项目的规划思路。煤炭在地下是资源和宝藏,挖出来不能科学合理利用就可能变成害,污染环境。近10年煤化工的无序布局、无序发展证明,以煤炭资源定产业、以储量多少定项目大小的产业规划思维极大地危害到了环境,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有关部门有必要改变以煤炭资源定产业的习惯思维,而要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和环境承载力来倒推,确定煤化工项目的多少、大小。要改进现有的管理模式,将煤炭开采与后续的利用结合管理,如外运煤炭必须结合交通运能,就地加工必须结合水资源、排污去向等。只要煤炭利用不可行,煤炭就不能开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