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ts
发表于 2018-10-11 08:32:35
前几天和中石化下属的大型石化企业安环部门负责人聊天。他说当地环保局曾经请来参与制定GB31571标准的抚顺石化研究院的某人,和他们一起讨论这个标准的事情。他们都提出氧含量折算极不合理,造成原有排放达标的RTO都变成不达标了,按照折算竟然处理后浓度和处理前差不多了,RTO都不能用了。制定标准的“砖家”嘴硬,坚持没错。
wxch99219
发表于 2018-10-11 08:32:35
谢谢楼主分享!
185869104
发表于 2018-10-11 08:32:35
高人和多啊
hyf_cn
发表于 2018-10-11 08:32:35
现在伪专家太多 抄国外标准会抄错(可能是英文不好吧)抄国内标准抄错 只能说太不负责了
标标de
发表于 2018-10-11 08:32:35
进来看看学习,然后去摇一摇
in8g
发表于 2018-10-11 08:32:35
你好,本标准本来就是抚研院与环境生态部共同拟定,是妥协后的产物,若按照环境生态部的要求,标准要严苛很多。对于锅炉烟气等,氧含量的这算当然能防止作弊,但对于低浓度废气的综合治理确实不友好。我们抚研院也在收集相关反馈,希望能联合中石化系统内的企业向环境生态部提出修改建议,也希望像您这样做废气综合治理的专家继续提出建言。
枫菱飘落
发表于 2018-10-11 08:32:35
就是啊,
ae8101
发表于 2018-10-11 08:32:35
诸位难道都不知道环保部的环办大气函2017-565吗,那两本标准都把这个紧箍咒解除了。望知情者告知这两本标准什么时候发布,先行致谢
静静0507
发表于 2018-10-11 08:32:35
好资料,谢谢分享
OP2019
发表于 2018-10-11 08:32:35
要求3%氧含量折算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注入的空气稀释尾气作弊,对于浓度较低的VOC’s气体确实不太友好。现在一些单位对RTO技术持观望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安全考虑。荷丰公司目前推出无火焰燃烧技术来治理VOC’s,对原料气浓度无任何要求,当有机物燃烧后释放的热量不足以维持炉温时则注入燃料气,有机物在900度左右完全氧化产生的热量可以生产高品质蒸汽,一般三到五年就可以回收成本。安全方面对可燃物爆炸极限无任何要求,目前来看相对于RTO优势非常大。
yyts
发表于 2018-10-11 08:32:35
OP2019 发表于 2019-3-2 09:53
要求3%氧含量折算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注入的空气稀释尾气作弊,对于浓度较低的VOC’s气体确实不太友好。现在一 ...
不是什么友好不友好的事情了。你可以算算把21%氧气消耗到3%以下,有机物浓度要高到何种程度了。锅炉脱硝标准里面用3%氧含量,是因为燃烧气体里面可燃物含量非常高,是按照燃料完全燃烧所需氧气稍微过量的数值混入助燃空气的。
EHS小菜鸟
发表于 2018-10-11 08:32:35
国家《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4.4.2条
4.4.2 对进入VOCs 燃烧(焚烧、氧化)装置的废气需要补充氧气(空气)进行燃烧、氧化反应,此时排气筒中实测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应按公式(1)换算为基准含氧量为3%的大气污染物基准排放浓度,并与排放限值比较判定排放是否达标;如进入VOCs 燃烧(焚烧、氧化)装置的废气中含氧量可满足自身燃烧、氧化反应需要,则按排气筒中实测大气污染物浓度判定排放是否达标,此
时装置出口烟气含氧量不应高于装置进口废气含氧量。
RTO进气端稀释后的氧气完全满足自身燃烧、氧化的需要,所以不需要进行基准氧浓度换算了,按照实测浓度判定是否达标。
这个标准前几天环境部已经审议通过了,应该快发布了。
EHS小菜鸟
发表于 2018-10-11 08:32:35
本帖最后由 EHS小菜鸟 于 2019-4-14 13:02 编辑
请参考《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4.4.2条4.4.2 对进入VOCs 燃烧(焚烧、氧化)装置的废气需要补充氧气(空气)进行燃烧、氧化反应,
此时排气筒中实测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应按公式(1)换算为基准含氧量为3%的大气污染物基准
排放浓度,并与排放限值比较判定排放是否达标;如进入VOCs 燃烧(焚烧、氧化)装置的废气中
含氧量可满足自身燃烧、氧化反应需要,则按排气筒中实测大气污染物浓度判定排放是否达标,此
时装置出口烟气含氧量不应高于装置进口废气含氧量。
RTO进气端废气中的氧气可以满足燃烧氧化需要,所以不需要进行折算了。
yyts
发表于 2018-10-11 08:32:35
本帖最后由 yyts 于 2019-4-17 10:00 编辑
EHS小菜鸟 发表于 2019-4-14 12:58
请参考《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4.4.2条4.4.2 对进入VOCs 燃烧(焚烧、氧化)装置的废气需要补充 ...
从征求意见稿看,这个标准在这点上的规定还可以。说明参与制定标准的“专家”有一定的水平。
但是这个标准无法为GB31570-2015,GB31571-2015,GB31572-2015等标准打补丁。因为这个标准是针对“无组织”排放的,对于有组织排放是不适用这个标准的。另外即使是无组织排放,这个标准的第一节“适用范围”里面规定:
国家发布的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对 VOCs 无组织排放控制已作规定的,按行业污染物排放标 准执行,不再执行本标准。
而GB31570~31572-2015里面都是在“有组织排放控制要求”里面规定的氧含量折算。你说的这个“无组织排放”标准,涉及不到这三个标准里面的氧含量规定。
EHS小菜鸟
发表于 2018-10-11 08:32:35
本帖最后由 EHS小菜鸟 于 2019-4-17 09:34 编辑
yyts 发表于 2019-4-16 14:08
从征求意见稿看,这个标准在这点上的规定很好。说明参与制定标准的“专家”有一定的水平。
但是这个标准 ...
这两个标准是相互矛盾的,具体以哪个为准比较有争议。
《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虽然题为无组织,
但是什么是控制?就是把无组织变成有组织,实际上还是对于有组织的要求。
你看下它的8.6条,
8.6 经废气收集系统和(或)处理设施排放的VOCs 应符合4.4 条或相关行业排放标准的规定。
所以这两个标准有打架行为,上海这边一般按照最新的标准执行,毕竟2015年的那几个国标也已经过了四年了,有很多不完善和不适用的条款,会在新的标准中进行修整。
你看下GB317572的起草单位,一个协会、一个设计公司、一个研究院,拍脑袋专业户。
但是无组织的这个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科院、上海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环保科研院。
我们咨询过上海化工研究院,他们做过类似案例的环评,可以利用这个无组织的标准进行规避风险。
这是某德国化工巨头公司,一个环评报告书中关于RTO基准氧的结论。
yyts
发表于 2018-10-11 08:32:35
EHS小菜鸟 发表于 2019-4-17 09:31
这两个标准是相互矛盾的,具体以哪个为准比较有争议。
《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虽然题为无组 ...
关键还是各地环保局的态度。以现在的形势,采用严格的那个对于环保部门官员们是有利的。
至于标准编订,GB31570~GB31571-2015三个是一脉相承的,都是2015年4月3日批准。都有有组织排放的氧含量。你说的GB31572是合成树脂工业,是三个标准里面范围最小的一个。GB31570-2015和GB31571-2015的起草单位就两个: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其中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也是你说的无组织排放标准的起草单位,而且是排名第一。不知道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参加后者标准的人和前两者的人是不同的人,还是意识到以前的错误。
EHS小菜鸟
发表于 2018-10-11 08:32:35
http://www.mee.gov.cn/hdjl/gzgq/hfhz/201912/t20191205_745875.shtml
部长信箱针对这个问题给回复了!
EHS小菜鸟
发表于 2018-10-11 08:32:35
yyts 发表于 2019-4-17 10:24
关键还是各地环保局的态度。以现在的形势,采用严格的那个对于环保部门官员们是有利的。
至于标准编订, ...
http://www.mee.gov.cn/hdjl/gzgq/hfhz/201912/t20191205_745875.shtml
部里已经回复了,明确可以引用GB37822
EHS小菜鸟
发表于 2018-10-11 08:32:35
生态环境部长信箱回复了
EHS小菜鸟
发表于 2018-10-11 08:32:35
http://www.mee.gov.cn/hdjl/gzgq/hfhz/201912/t20191205_7458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