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 转载自互联网
煤化工热潜伏“电煤荒”危机
--------------------------------------------------------------------------------
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国内各大煤炭集团纷纷推出自己的煤化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和产品系列;煤炭企业本身用煤量不断增加,无疑减少了社会供应能力;再加上煤炭企业关停导致有效产能的减少,造成了产量的暂时断档。这些因素与南方的极端天气叠加,导致了2008年初全国大范围的“电煤荒”。尽管现在电煤紧张的局面基本上已经解决,但由于目前的国内如火如荼建设的煤化工巨大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对原煤的需求也没有被足够放大,一旦这些项目如期建成投产,类似今年初的“电煤荒”也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为缓解石油供应的紧张局面,国家已出台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煤化工产业。2008年内,世界上第一个煤炭直接液化产品将在神华集团的神东煤田建成投产,投产后,年用煤量345万吨,可生产各种油品108万吨。该项目已被中国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列为煤化工示范工程,如果全部建成,每年可消化原煤1500万吨,制成成品油500万吨。公开的资料显示:到2020年,中国煤制油产业将形成5000万吨产能的规模。
如果说煤制油目前尚还停留在示范阶段的话,煤制化工产品就要显得“亢奋”得多。从煤炭加工增值角度看,煤炭发电可增值2倍,煤制甲醇可增值约4倍,甲醇进一步深加工为烯烃等化工产品则可增值8~12倍,由煤到甲醇,再到二甲醚、尿素、醋酸、三聚氰胺、烯烃等产品,是利润层层翻番的递进过程。按上市公司广汇股份公告的估算,目前国内二甲醚的平均投资利润率为45.45%。但业内人士介绍,在河南及国内其他的一些地区,其实际利润率远远大于此。
对煤炭行业来说,发展煤化工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对化工行业来讲,煤炭企业的介入可保证资源供应。因此,这不失为一种“双赢”。“现在不用担心有些化工产品的市场问题,除了个别产品外,基本上都处在市场的急需状态,很多能源产品甚至都达到了疯抢的程度,只要能够生产出来,马上就能卖出去。”河南一位化工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信息中心经理李朝林指出,煤炭产业链条不断拉长,使煤炭企业改变了产品结构:价格低的产品被高附加值的相关产品取而代之。这样,由于以煤为主的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煤炭企业本身用煤量不断增加,无疑减少了社会供应能力,煤炭供应合同自然减少。但这是企业为自身的发展所采取的正常市场行为,本身无可厚非。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煤炭企业在煤制油和甲醇等项目中已经占60%以上的比例。如煤炭大省山西的五大煤炭企业集团中,晋城煤业集团、阳泉煤业和潞安三大集团已形成煤与非煤产业各占半壁江山的格局。目前,山西煤炭行业合成氨和尿素年产能已突破600万吨。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到“十一五”期末,山西煤炭行业非煤产业销售收入将实现1000亿元的目标。
煤炭大省河南在245亿吨保有储量中适宜发展煤化工的长焰煤和无烟煤的储量约90亿吨,资源条件优越。自2007年以来,鹤煤集团与中原大化集团已共同投资150亿元建设200万吨/年产甲醇产能;平煤集团规划建设的煤盐联合化工循环经济工业园总投资约244.5亿元,每年就地转化平煤集团1000万吨煤炭;永煤集团与昊华集团合资的100万吨的二甲醚项目签约,投资70多亿元,年产100万吨的二甲醚项目。此外,正在筹备组建河南煤化工航母——河南煤化工集团。按照计划,河南煤化工集团将由永城煤电集团、义马煤业集团、河南省煤气集团以及河南省燃化公司重组而成,目标是打造中部第一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并计划到2015年使其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
除此之外,产煤大省(区)内蒙古、陕西、山东等在煤化工的发展上也都有“大手笔”。煤炭资源的分流,打破了煤炭供需的传统格局,不少化肥和燃煤发电企业都感到了高价难求原料的压力。
随着国家醇醚燃料替代政策的逐步实施,二甲醚需求将快速增长,醋酸、聚甲醛、三聚氰胺和二甲基甲酰胺等下游深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以年均5%以上的速度增长。因此,煤化工产品的市场前景依然看好。煤代油催生了一条火热的煤化工产业链,同时引发了煤炭相对富裕到短缺的突变,已不再出乎人之意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