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炼发展趋势
经营投资遇挑战:亏损与存亡的“远虑近忧”
2014年以来,国内经济“三期叠加”效应愈发明显,石化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银行信贷持续收紧,特别是近期随着石油和成品油价的持续下行,使国内炼化企业面临空前挑战。山东地炼的开工率不高,基本维持在30%~45%,前几年闹油荒时,开工率也未突破50%,除了原料的困扰外,原因在于产能过剩。刘爱英分析指出,去年下半年国际原油价格连续下行,国内油价出现“十连跌”的格局,如此漫长的下调预期下,山东地方炼化企业利润空间被一步步打压,生存处境愈发艰难。一位证券行业分析师指出:“虽然原油价格下跌会使炼厂成本降低,但对企业来说整体仍是弊大于利。从原料采购到加工消费环节,中间形成的时间差使得炼厂采购成本并不会有所减少,加之不断下滑的汽柴油价格,炼厂的炼油利润不断收窄,直至亏损。”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山东地炼产能集中,导致地炼对原料的争夺激烈,价格多处于国内高位。也正因为产能集中,所以下游产品在国内成品油供过于求的局面下,多采用低价促销策略致利润不断缩水。因此在原料成本高而国内成品油市场低迷的时候,地炼多选择停工避险。除此之外,银行资金持续抽紧使得贸易周转拉长,地炼同样因为资金紧张、原料采购周期长或采购量降低,导致开工率受到影响。“现在的库存压力比较大,而且燃料油的价格并没有随着原油价格下滑而大幅下跌,炼一吨亏一吨,只好停产。”东营市一家地炼企业相关人士说。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在东营和滨州有四五家地炼企业出现了开开停停的现象。李宏表示:“现在地炼的开工率一直维系在30%~35%,甚至有些炼厂的开工率低至20%,部分炼厂炼油装置都关停了,中海油下属炼厂山东海化停了半年多,东营石化也停了3个月,因为开工比停工亏损还大。”
“现在就是缺钱。成品油升级迫使装置升级改造,装置升级的资金量巨大且投资回收期较长,让我们背上沉重的包袱。”周峰坦言。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在山东地炼中占比不少,今年地炼加氢装置增速高达45%。据了解,山东省自2015年1月1日起全面供应国四标准柴油,2018年1月1日起全面供应国五标准汽油和柴油。面对这一紧迫任务,山东省地炼企业纷纷加大投入实施改造,加快油品升级。就和当年“淘汰百万吨以下企业”的政策指挥棒一样,油品升级又将众多炼化企业驱赶到技改升级的跑道上。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一次加工装置的升级开始理性回归和降温,二次加工、深度精制装置接过升级的接力棒,开始新一轮赛跑。
金诚石化集团董事长周敬才介绍说,2014年,金诚石化对部分生产装置进行技术改造,提前三年具备生产国五柴油的能力,走在行业前列。利华益集团近年来也不断加大技改投入,相继实施了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改造、柴油加氢精制改造并计划于2015年投产,投产后汽油柴油将实提前达到国五标准。不仅是汽柴油加氢装置纷纷上马,蜡油加氢与渣油加氢地炼也在纷纷上报审批。今年,神驰化工将新建100万吨的渣油加氢,玉皇盛世化工将动工接建300万吨的渣油加氢,京博石化也预计新上连续重整装置,中海沥青100万吨焦化及80万吨加氢装置也将于5月投产。
也有地炼企业没参加这轮赛跑,主要是没钱再投入,资金链紧张压得一些企业无法喘息。“现在我们暂时没有考虑化解产能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生存下去。”东营一家地炼企业负责人这样说。对于地炼企业来说,高达80%~90%的负债率此前属于“正常”,但今年显然不行了。据锐财经行业分析师刘江远介绍,倒贷停止后,很多炼化企业都陷入了危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地方企业,现在整个行业都处于亏损状态,基本没有挣钱。金诚石化董事长周敬才对此也深有体会,在他看来,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取决于能否有充足的现金渡过难关。资产负债比例高,长期依靠银行贷款进行腾挪的部分企业,现金流已经亮起了红灯。他相信随着国家信贷政策的进一步收紧,还会有更多的地炼企业被淘汰。
炼化一体的延展:差异化竞争的“分路突围”
刘爱英介绍说,这些年,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和各家企业为了原油进口资质多方奔走,并联合组成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想通过抱团的方式取得原油进口权,还共同出资成立山东省炼油投资有限公司,通过与中石油的合作获得原油进口配额。
2013年10月,国家能源局下发《炼油企业进口原油使用资质条件(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放开对山东省地方炼化企业加工进口原油的限制,给予1000万吨/年原油非国有贸易进口资质,曾让地炼企业看到过一线曙光。然而由于几大能源集团不同意该意见,方案迟迟没有执行。去年8月,《进口原油使用权细则》有望出炉的消息和广汇能源取得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的公告,让符合标准的地炼获得进口原油使用配额希望大增。据相关机构透露:原油进口权放开已有了初步方案,山东多家地炼骨干企业均符合相关资质。一旦山东地方炼化企业获得原油进口权,一直以来遏制地方炼化企业的原料问题将得以解决,也将会促进淘汰、转产落后产能。
2014年12月12日,中国证监会批准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开展原油期货交易,这意味着筹备了近4年的原油期货正式进入上市前的倒计时。虽然山东地炼能否参与到国内原油期货的交易中还是未知数,但业内对此充满了憧憬和期待。其实他们最期盼的并不是国内原油期货市场的开启,而是期待原油进口权的逐步放开,希望借此机会获取原油。
但目前,相对于争取上游资源,山东地炼企业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在下游产品的开发上。二次加工、深度精制装置以及大量的精细化工装置接过扩张的接力棒,“去油化”成为不少地炼企业的战略抉择。恒源石化就把发展目光锁定在“油头化尾”上。该公司董事长王有德表示,这几年他们通过延伸化工产业链条,形成了丙烯、丙烷、聚丙烯等产品体系,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
和恒源石化的多元发展有所不同,利华益集团更看重炼化精细一体化发展。“炼化精细一体化在合理灵活利用石油资源、提高投资收益、降低运行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优势明显,加工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该集团副总经理魏玉东介绍说,“利华益集团确定了化工板块高端化、尖端化发展思路,加快建设有机化工和新材料高端产品项目。我们分别建成投产12万吨双酚A、6万吨聚碳酸酯、30万吨碳四综合利用异构化等项目装置。目前,260万吨/年重油加氢及油品质量升级项目正紧张施工。”
垦利石化集团也实施炼化一体化战略,总投资52亿元的15万吨异戊二烯、异戊橡胶等项目正在加紧实施。这些项目采用的是国际先进的异丁烯—甲醛法技术。
其实,这些骨干企业的做法正是当地政府和行业所倡导的。山东省省长郭树清日前在主持召开地方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座谈会时强调,要积极主动在调整上下功夫,不断拉长炼化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去年10月发布的《山东地方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则进一步明确,支持东明石化、垦利石化、京博石化重点发展石脑油的综合利用及合成橡胶;利华益发展聚碳酸酯等工程塑料;汇丰石化、恒源石化发展烯烃裂解及芳烃深加工产业链;金诚石化、华联石化发展碳纤维、高品质针状焦;海科集团发展石油化工与盐化工结合的特色产业。
刘爱英强调,相对于上述大型企业,一次加工能力小的企业可转向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深加工。“上马一套烯烃装置投资三五百万元,比原油加氢投资小多了,利润还更好。”刘爱英说。而对于山东地炼今后的发展,乔法兴表示,通过升级发展, 到2020年,全省地方炼化企业平均规模提高到500万吨,全省地方炼化行业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稳定在1亿吨左右,加工量达到7500万吨,汽柴油产量4000万吨,乙烯和芳烃产量均达到100万吨,化工产品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提高到30%以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