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雾霾调查的B面:当政府不再追求GDP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自离职央视后,沉寂许久的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日前携个人视频新作穹顶之下宣告归来,并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关注。这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时下热点的雾霾问题,片中,继续柴静的深度调查风格,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深度解析了雾霾的生成原因和解决之道。那么,这部纪录片能否推动环保行动再升级呢?“穹顶之下”的争议
环境问题很容易引发公众共鸣是理所当然的。据新闻晨报报道,截至纪录片发布的当日晚间20时30分,各网络平台已累计播放超过3500万次,这个数字如何理解?纸牌屋第二季开播时,一周的点击只有2000万上下,穹顶之下的热度已超过了很多热门电视剧。同时,其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更是引发“刷屏”效应。
据了解,为了完成关于雾霾的调查,柴静走访了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并奔波于中国、美国、英国寻求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亲自和同伴一起拍摄、编辑视频。全片从“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三个问题切入,深入浅出地向观众讲解了雾霾的危害、产生原因、治理困难以及经验教训等等,也解释了国内不少城市雾霾的现状,比如,我国的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
实际上,我国煤炭消费量在2013年就超过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用煤量的总和。车的增速也是历史罕见。
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得不同时面对数量和质量要求这两大挑战,我国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问题。穹顶之下尝试揭示这几大问题背后的管理与执法困境。
柴静说,当前大气防治法正在修订,她已将整理的资料发给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希望能为法律修订带来一点参照。全国人大法工委方已逐字看完并附上建议返还给她,表示会在修订时考虑相关问题。正在制订国家油气体制改革方案的小组成员同样收到资料,并表示欢迎更多探讨。
虽然穹顶之下在互联网上产生了爆炸性影响并获得了如约而至的一片赞美声,但亦有不同声音出现。
据中新网报道,华东师范大学吕新雨教授与庄永志商確道:崔永元和柴静都是自出百万来做调查性报道,这一名人现象值得关注,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公民新闻其实是名人新闻。柴的报道在两会前上线也是看点。这些报道具有所有名人效应的优势,以及问题。调查性新闻在体制内的没落,社会对此种新闻的饥渴,也是此类新闻能够有影响的社会基础。这些都是值得分析的新现象。
失去新闻生产体制对新闻客观性的保证,以名人效应为公众信仼的基础,这一转变后面的隐患很值得探究,也为隐性资本操控留下空间,它可以构成新的压力政治的模式。名人生产新闻的横出与体制性新闻生产的危机在今天中国是一对互相关联的问题。
更有有网友则称这部纪录片声势浩大地推出,是中国式游说集团甚至绿党的诞生。但是有新华社的朋友不同意:这个是不了解敝国新闻体制,哪有啥压力政治?人民网是谁办的?这明显是部门利益支持的动作,时机也拿捏得非常讲政治,新部长履新、两会前夕。
北大吴靖教授则认为: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名人自费拍摄新闻调查是一种包装成公共行为的商业行为,生产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市场化的算计。这种算计在柴静纪录片的完成品从内容到形式每个细节中都可以找到。从莫须有的雾霾导致婴儿肿瘤的叙事策略开始,到再次搬出幼儿和母爱来遮蔽数据漏洞和逻辑混乱的结尾。包装、姿态、煽情、自我展演的商品逻辑几乎全程覆盖真实、理性、深入、质疑、论辨的公共对话逻辑。
引起中产阶级钦佩的柴静式行动,也引起了另一个层面的警惕。
比如吴靖教授表示:要呼吁公民责任,却只挑相对而言最容易最高姿态的打电话报警投诉排放超标,轻轻说句少开点儿车,对于最实际但也是最困难最不讨好的公共政策选择却不置一辞,这些选择包括:提高入城费,提高限行天数甚至单双号限行,控制大排量汽车,继续严格的摇号限号政策等。这些都会引起相当多城市中产的埋怨。
看来对雾霾的恨还是没有超过对成为中产阶级知性女神的爱。
而当谈到能源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就完全不顾中国的历史、地理和实际状况,忙不迭在完全没有数据没有论据的情况下把所有罪过都扣到所谓的国家能源垄断头上,为能源的私有化摇旗呐喊,为资本瓜分能源市场鼓噪,至于私人资本的进入如何就能迅速转变中国的能源结构,如何可能不计成本在中国各地探查天然气并在全国建设稳定安全的输气网络,柴静抒情之余估计没有气力去论述、论证和论辨了。
长期关注环境问题的记者李靖云表示,既然在中国就得面对中国的环境治理。我不关心纪录片是否有利于建立民主自由或者有利于党国改善治理。中国目前社会抗议增长最快的就是环境问题,据中国环境科学会的数据,从1996年开始年增长29%。所以那句“唤醒民众”实际多余。
第一,准确的数据。柴静的纪录片最大的意义估计是介绍了马军老师长期的环境第三方监控数据,没有数据一切都是空谈。第二,能源政策和格局明晰化,中国的能源过去现在未来都必须靠煤,公众必须要了解这一基本事实,问题可以简化为如何对燃煤做环境处理。第三,减少污染源所必需的代价,这点必须讲清楚。
限制大城市人口,发展中小城镇必然增加碳排放和污染。反对垃圾集中处理,反对核电,反PX实际在鼓励污染。数据指示基本状态,确定你需要付出的代价。不要总是反问过去,历史也不是阶段性和重复性的,而是现实性的。其实看看我们现在做的能源环境报道比如南方能源观察和财经无所不能,就知道柴静基本才入行。
很显然,穹顶之下虽然引发热议,但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正如崔永元所言,你可以推断一下,假如柴静拍了一个深入浅出的纪录片,让所有人都明白了雾霾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导致雾霾被彻底治理,那你说我们要那些部门干嘛用啊?
对柴静纪录片比较持中的看法来自春秋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陈平教授:这样的纪录片推动形成公民环保意识可帮助环保执法。应当鼓励。但同时要让大家理解:环保水平只能逐步改善,否则导致去工业化,造成严重就业危机和社会问题。
雾霾为什么来?
中国的雾霾问题因何发生,根源又在哪里?答案就是追求GDP和经济发展。据搜狐财经报道,政府为何要承担经济发展的责任,那是因为有“2020年全面奔小康”这样的远大目标在,是因为政府要保障就业,是因为政府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由此,导致了GDP增长成为官员升迁的最重要考核标准。
以钢铁重镇邯郸为例,它是环绕着北京的河北省重工业群的一部分,南有邯郸、东有唐山,倘若风向有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2.5和各种粉尘将飘到北京,华北上空雾蒙蒙一片。面对严重的雾霾,邯郸当地的措施是:汽车单双号限行,钢铁厂继续生产。
徐建(化名)曾是河北某市一家钢铁厂的负责人。他之前是河北一家大型民营钢企的工程师,2005年正值钢铁行业鼎盛之时,普通板材价格从3000元飙升至六七千元仍供不应求。徐建决定辞职,融资建厂。在河北,像这样规模的钢厂很多,特别是4万亿带动的基建最红火的时候,依傍钢铁基地的优势,河北的各家钢铁厂赚得盆满钵满。但行业效益红火的背后是空气污染加重。
2013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能源资源瓶颈加剧、 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意见提出到2017年,我国将压缩8000万吨产能,其中6000万吨落在钢铁第一大省河北。
在中央政府的严厉压力下,2014年,河北共压减炼铁产能1500余万吨、炼钢1500余万吨,超额完成年初所定压减钢铁3000万吨产能的任务。但所付出的代价就是——2014年,河北省的GDP增速仅为6.5%,位列全国倒数。有河北省发改委人士曾表示,等到河北省完成工业调整时,估计将失去20万个钢铁业工作岗位。
徐建工厂的产能也一压再压,加上严厉的环保整治,2014年6月徐建最终下定决心关掉工厂,“我也知道钢铁生产会污染空气,但工厂生存都成问题了,如果按照要求上环保设备,一是无钱投入,二是即便投入了,钢铁市场不景气,何时能够挤压出来这么多利润是个问题”。
河北省还推动国营钢铁集团陆续兼并民营钢铁企业,产能曾迅速扩张。但在“节能减排”的压力下,不但徐建所在城市的民营小钢铁厂日子难过关门了事,就连其他重工业城市的国营钢铁大厂也自身难保。
此外,值得玩味的是,中国有700万公务员,不包括国企事业单位干部,有60万处级干部,5万局级干部,3000部级干部。公务员也和所有人一样,也有自己的事业追求。从一个普通公务员升到部委大员,可谓是万里挑一。所以作为一个有理想的公务员,要往上走,不仅要达标,还要超额完成目标。
一个官员,主政一方,五年到十年的时间,衡量他的政绩有很多指标,GDP增长是最重要的一个。于是我们的地方官拼命招商引资,自己辖区内的工厂多多益善,能创造GDP嘛。正是他们,对小钢铁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污染源视而不见,甚至为了给企业创造利润,默许环保设施能不开就不开,例行检查都是装模作样。
马克君有幸对中国的环保事业有所了解,知道所谓的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是橡皮图章,一份环评表里,对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往往是“经达标处理后排放”一句话了事。重大工程要制作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但里面所做的预测用的都是书本上的理论模型,编制报告书的人员,基本连环保设施实际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要做民调了,村委几个人代签一下名。所谓专家评审,很多时候也是走个场。而环评单位,要么是当地环科院,要么是环保局高管家亲戚所开,其中颇有利益输送的嫌疑。就环评环节来说,除了从企业身上抽一层皮之外,没有实质作用。各个参与者都是把表面文章给做足了,借此混口饭吃,仅此而已。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所交的所有环评费用,其中的一分一厘,都会从今后的排污中赚回来,还会变本加厉。环保局长需要听市长书记的,当市长书记因GDP考核重任压身需要追求经济发展的时候,环保局长怎能不听话?环保一票否决,因此也成了一纸空文。
所以,对策在何方?假设给环保部门装上“牙齿”,让他们有了执法权,可以进行环境罚款,可以下令关厂,会有什么后果,会不会让雾霾得到改善?
唐山那些小钢铁厂,当地环保部门敢关么?这可是影响到成千上万人的就业,影响到当地主政官员升迁的大事。环保局长一句话把厂关了,这么多人的就业问题你能负责?
环保部门一旦有了罚款权和关厂的权力,会不会顿时从一个清水衙门变成一个肥水衙门?证监会自从手握上市审批大权和退市大棒后,把股市弄成什么样子我们都清楚。另外,还有一个计生委的前车之鉴可以参考,当计生委拥有强制计生的权力时,计生罚款遂成了一些地方的财政来源之一,当环保部门拥有环境罚款的权力时,环境罚款会不会也成为另一个地方收入的来源?
http://www.cb.com.cn/statics/images/jy/wx.jpg
http://www.cb.com.cn/statics/images/jy/wb.gif
http://www.cb.com.cn/statics/images/jy/app.gif
http://www.cb.com.cn/statics/images/jy/rss.gif
http://meng.horse/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Horse的微博
很好,谢谢,楼主辛苦 赤裸裸的现实问题啊{:1106_362:}{:1106_36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