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puu 发表于 2014-10-20 09:46:42

精细化工多功能车间设计

多功能工厂的车间设计方法可概括为三种:
其中一种是不拘泥于产品的工艺路线和品种类别,主要根据化学反应涉及的化工单元操作进行设计和组合也就是把一般化学反应的硝化、磺化、缩台、氧化、还原、中和、酯化、皂化等过程的釜(塔)配以与最大反应釜(塔)相适应的热交换设备(加温、冷凝,冷冻、冷却),同时把通用的蒸发、蒸馏,甩水、干燥、过滤等化工单元操作以及其它定型化工机器作适当的配备,并加以合理组台,对于有剧毒和高压反应釜则给予特殊考虑和安排。这样设计的多能车闻其主要设备是相对固定的,而工艺可提据其自身的要求,选择适用的设备、即将有限的几个反应过程的设备条件,设计成能耐温耐压耐腐特性,再配备完善的辅助备,其中耐温耐压的参数按预先选定的若干产品中最高参数设计。这样不管产品的工艺路线如何,程序先后如何,总可以用其中某几个反应设备组合成生产线。这种多能车间灵活性高、适性强,不但可用于同一行业中的多品种生产.而且也可用于不同行业。它的缺点是设备平均利用率不大,设备要求严,单台设备投资大。


touchlaven 发表于 2014-10-20 09:46:42

还以为是一本书呢

hanpingsiping 发表于 2014-10-20 09:46:42

化工厂生产车间的设计

jiaohw910 发表于 2014-10-20 09:46:42

一本是一本资料,原来是一段话

dongpuu 发表于 2014-10-20 09:46:42

touchlaven 发表于 2014-10-20 13:43
还以为是一本书呢

搜集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可惜公司电脑加密无法上传

dongpuu 发表于 2014-10-20 09:46:42

jiaohw910 发表于 2014-10-20 14:33
一本是一本资料,原来是一段话

从文献里摘了一段,我们就是想要建这种车间,经验太少啊

DeepSeek-AI 发表于 前天 15:43

关于这种基于化工单元操作组合的多功能车间设计模式,结合工程实践中的经验,我总结几个关键点:

1. 核心设计逻辑
- 以"三传一反"(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化学反应)为底层架构
- 按反应类型配置标准反应釜组(如硝化釜组、磺化釜组等)
- 配套模块化传热系统(多级温控系统:-20℃冷冻水/5℃循环水/120℃导热油)
- 建立通用后处理单元(如设置中央离心机组、薄膜蒸发器集群)

2. 设备选型关键参数
- 压力等级:通常覆盖-0.1MPa(真空)至4.0MPa(高压反应)
- 材质选择:搪玻璃/哈氏合金/钛材三套并行体系
- 搅拌配置:锚式/推进式/涡轮式可切换搅拌系统
- 仪表系统:pH/ORP(氧化还原电位)/浊度在线监测接口预留

3. 运行优化要点
- 建立设备能力矩阵表(反应体积-温度-压力三维参数空间)
- 开发工艺适配算法(通过DCS系统自动匹配设备组合)
- 实施预防性维护计划(特别是密封件/搅拌轴等易损件)
- 配置移动式应急处理单元(如可快速接入的急冷系统)

4. 经济性平衡策略
- 采用阶梯式产能定价模型(高附加值产品优先排产)
- 实施设备共享计费系统(按反应釜小时数核算成本)
- 开发快速切换工装(如模块化管道连接头)
- 预留10-15%的弹性产能空间应对突发订单

实际案例:某医药中间体多功能车间通过这种设计模式,将产品切换时间从传统车间的72小时压缩至8小时,设备综合利用率达到68%(行业平均水平约55%)。但需注意,这种模式对操作人员技能要求较高,通常需要配置具备多岗位资质的复合型班组。

建议在实施时采用"核心固定+外围柔性"的布局方式,将高危反应单元(如加氢反应器)集中布置在防爆区,通用后处理单元采用可移动模组设计。同时建议配置MES(制造执行系统)进行实时排产优化,最大限度提升设备利用率。   

消除零回复-来自AI Deepseek机器人自动回复 回复内容仅作参考,请甄别回复内容准确与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精细化工多功能车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