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产能极限是化工产能的20%
煤化工产能极限是化工产能的20%刚刚过去的2013年,化工行业景气度低于2012年。据某专业机构监测,截至2013年6月份,在重点监测的109个化工代表性产品中,上涨品种仅19个。那么,2014年国内经济形势是否会好转?煤化工产业是否还会像2013年那样热?年初岁首,本刊记者走访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首席专家舒朝霞女士。舒朝霞女士长期从事国内外石油石化产业发展研究,重点是市场及竞争力的分析研究,同时对国内外宏观经济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研究方法。她曾参与起草编制了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十五”规划、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十一五”规划。她在国内首创了石化产品需求预测模型、乙烯当量需求概念、化工产品的竞争力分析方法。2008年,她被授予中国石化集团突出贡献专家,2010年获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称号。这样的经历,使舒朝霞女士在研究煤化工产业时,善于将煤化工产业置于整个经济背景之下,将石油化工产业与煤化工产业进行比对分析。全球经济相继走出危机,中国保持7.5%左右增长记者:现在人们都在分析2014年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您的分析是?舒朝霞:整个来看,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低速增长。发达国家的经济基本上走出了经济危机,但是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危机前相比都大大降速。中国经济应该属于中高速平稳增长吧,预计2014年GDP同比增长为7.5%左右。记者:能具体讲讲吗?舒朝霞:先说世界经济形势。从总的趋势来说,美国经济从2012年开始稳步好转,预计2014年增长3.0%左右;欧洲2013年一季度也是企稳回升了,GDP从负增长变为零增长,2014年可能是正增长;日本经济出现明显复苏。安倍政府激进政策刺激日本家庭和企业支出逐渐增加,2013年第一、二季度GDP增长分别达4.3%和3.8%,日元贬值减缓、电力供应紧张等抑制第三季度GDP仅增长1.9%,预计四季度回升为3.8%左右。不过,人口老龄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恶化等问题突出,日本经济2014年增速可能回落。2013年,新兴经济体的增速平均7%~8%,而到2014年,这些新兴经济体的增速将放缓。例如我们预测巴西2.5%,印度4.8%。再说国内的经济情况。2014年国内经济基本和2013年差不多,可能发展速度还要更慢一些。GDP增长由投资、进出口和消费3部分的增长拉动。2014年进出口预测比较乐观。因为我们都预计2014年发达国家的经济会好于2013年,所以我们2014年的出口还会不错。相比较而言,投资和消费不会增长得太快。投资活动进一步趋弱将是2014年经济增速较2013年低的主要原因。中国面临着3个不得不解决的中长期问题,即制造业产能过剩,融资平台风险以及房地产泡沫。而要修复投资这个引擎则需要2~3年循序渐进的改革才能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指出,我国现在处于去产能化的过程中,因此节能、淘汰落后产能仍然是2014年工作的主基调。消费增长为什么不是太快呢?这和收入增长、房价上涨等都是密切相关。公务消费减去了一大笔之后,用于消费的钱并不是那么多了。再加上现在房价这么高,大家手里的钱更多地要等着买房,而且个人的收入也没有大幅度地增加,所以消费增长也不会增长得很快。但是农村消费可能会有所加快,因为上个月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达的信息表明,今年国家可能会出台一些促进农村消费的政策。记者:您认为影响国内经济增速的因素有哪些?舒朝霞:可以这么说,2014年国内经济可能既没有外部冲击,也没有内部驱动,是一次积练内功的自然增长。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包括:改革红利、基础设施投资空间较大、贸易环境可能略好于今年、自贸区建设等多举措促进外贸发展。但是,从中短期内来看,化解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因为我们仍处于调整期,也就是在去产能化的过程中。反映到实体,就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去产能还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记者:您认为中国产能过剩有什么特点?舒朝霞:对实体经济来说,煤炭、钢铁、水泥、化工、炼油基本上都是过剩。这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金融危机以来国内的需求减缓。再者,前几年政府投的钱太多,比如2009年国家4万亿的经济刺激政策,导致国内企业很容易拿到钱搞投资、搞建设,而你的需求又没有和供给同步,这就造成产能过剩。当然,每个行业过剩也有自己的特点。化工产品的过剩属于结构性过剩。普通的、大宗的产品都过剩,而一些高端的、高附加值的产品,我们生产不了的产品,不但不过剩,还很紧缺。化工市场的过剩趋势是从低碳数的往高碳数的传递记者:请您总结一下2013年的国内外化工市场。舒朝霞:总的来说,2013年化工产品的需求变化不大,还是一个低速增长。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供应分支的多样化,化工产品供应能力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另一方面,产品的需求由过去单纯量的增长向质的增长转变,产品的需求向更高品质方向发展。这使得普通化工产品的需求在降速,一些化工产品出现了过剩,而高品质的产品又需要进口。下面我重点分析一下以乙烯为代表的国内外化工产品的市场情况吧,因为在一个国家的工业中,乙烯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世界乙烯产能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西欧和中东。其中,亚洲为乙烯净进口地区,中东为最主要的净出口地区。2000~2012年世界乙烯供应稳步增长,年均增长3.6%。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亚洲和中东地区,西欧地区产能略有缩减。2013年全球有3套新建或扩建乙烯装置投产,新增产能390万吨/年,主要集中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2013年前3季度,国内乙烯产量增加,当量消费增速高于上年。所谓乙烯当量消费,是指乙烯的表观消费量加上乙烯下游产品折算的乙烯净进口量。据统计,2013年前3季度国内乙烯产量为1203.8万吨,同比增长7.5%,乙烯当量消费量为2535万吨,同比增6.2%,增速较上年同期高1.8个百分点,乙烯当量需求为810万吨,同比增长9.3%。需求的增长仍主要来自乙烯下游产品聚乙烯和乙二醇的消费。其中聚乙烯占乙烯增长量的60%,乙二醇占30%;进口乙烯150万吨左右,进口下游衍生物折合乙烯约1500万吨以上。从全球来看,世界化工市场已经处于过剩。这种态势已经蔓延到国内化工市场。这种过剩,是从乙烯系列开始,延伸到丙烯,再到丁二烯系列。它是从低碳数的往高碳数的产品传递。记者:您怎样分析2014年中国化工市场?舒朝霞:2002~2012年这10年,国内化工需求的增速都是两位数,而到了2013年都不到5%。未来2~3年,甚至3~4年,化工的需求都不是很旺盛,呈现比较低速的增长。所以,2014年可能仍将维持和去年相似的低迷的增长速度。对化工企业来说,2014年可能稍稍有点盈利,但仍然会比较艰难。我还以乙烯为例吧。根据我们的预测,2014年全球乙烯开工率为86.6%,较2013年下跌0.1个百分点,表现在轻烃和混合进料装置开工率提高,石脑油进料开工率下降。北美开工率维持在90%以上,但较2013年有小幅回落。中东地区新增产能将拉低装置开工率,但仍稳定在86%左右。亚洲装置毛利增加,开工率有望提高。2014年国内乙烯产量在1800万吨左右,较2013年增长10.1%。新增产能包括中国石化新增产能60万吨、中国石油四川乙烯等。其中甲醇制烯烃新增乙烯产能约135万吨/年,已有装置开工率为80%。预计2014年国内乙烯当量需求约3595万吨。聚乙烯需求增加是2014年乙烯当量增长的主要动力,需求增长约为5.1%。环氧乙烷成为新的消费热点,2013~2015年增速将超过30%。乙二醇需求增长在12.5%。其它乙烯产品,如聚氯乙烯、苯乙烯、醋酸、醋酸乙烯、乙醛等产品,非乙烯法的产量会明显增加,乙烯法消费量增加有限。现在国内芳烃是比较短缺的。这个产品,美国、中东也生产不出来,比如页岩气都是轻组分,它生产不出来芳烃。再一个,国内民众对芳烃项目比较排斥,这也使得芳烃的国内供应增加得少。目前我国的芳烃主要是从日本、韩国、台湾进口,每年进口量约800多万吨。因此,从全国范围内来说,芳烃项目还是比较有优势的。煤化工产能达到化工产能的20%就不错了记者:据我们了解,近年来您也开始了煤化工市场研究。您最关心煤化工哪些产品的走势?舒朝霞:煤化工最终产品和石油化工基本一致。目前现代煤化工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是MTO/MTP,出来的烯烃,基本上都生产聚乙烯和聚丙烯。记者:您刚才提到了化工产品的产能过剩。煤化工中的一些产品也存在产能过剩,是这样吗?舒朝霞:是这样。目前乙烯、丙烯等产品已经出现了过剩的趋势。以丙烯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前我国将有26套甲醇制烯烃装置、1套甲醇制丙烯装置投产,这就新增丙烯产能近800万吨/年;还要有19套丙烷脱氢装置投产,这就新增产能1004万吨/年;还要新增炼油及裂解副产的丙烯能力约900万吨/年。如果以上装置产能均能实现,到2020年国内丙烯能力将达4500万吨/年。就算部分产能存在资源及项目不落实,预计到2015年我国丙烯生产能力也将达3000万吨/年左右,2020年我国丙烯能力也将超过4100万吨/年。而根据丙烯下游衍生物需求折合,到2015年我国丙烯当量需求是2960万吨,2012~2015年间年均增长率为7.6%。2020年预测丙烯当量需求是3800万吨,2015~2020年间年均增长率为5.3%。这样一比对,预计2020年,我国丙烯能力就会出现过剩。当然,一些现代煤化工产品还是很具市场潜力的,比如煤制乙二醇。它的成本比石脑油路线要低,而国内新增的产能又很少。现在的问题是目前国内煤制乙二醇产品质量不过关,生产不稳定。据我了解,煤制乙二醇要想盈利,起码还要1~2年的时间。记者:您认为煤化工会在多大程度上替代石油化工?舒朝霞:从长远来说,我国对环境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就说我国将逐步提高碳税税率吧。以烯烃为例。煤制烯烃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比石脑油路线的排放量多11.1吨/吨产品。这样一来,煤化工路线制烯烃的成本竞争力将随碳税价格的升高而降低。当煤价为512元/吨、碳税提高到120元/吨时,煤制烯烃成本竞争力将与原油价格100美元/桶时石脑油路线制烯烃的成本竞争力相当。还有,煤经合成气制乙二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石脑油路线相比多3.61吨/吨产品。也就是说,高碳税情况下,煤化工路线制乙二醇的成本竞争力也较弱,但还是好于以石油为原料的产品。所以我认为,将来煤化工的生产能力能达到化工生产总能力的20%就非常不错了。这是因为,随着环境要求提高,煤化工将面临很大的挑战。中国是否愿意接受这个挑战,这是个未知数。 (来源:《中国煤化工》 作者/记者: 姜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