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煤化工产业蓄势“再起飞”
内蒙古煤化工产业蓄势“再起飞”作者:呼跃军 文章来源:中国化工报 更新时间:2013-12-18
依托资源和地域优势,随着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一系列生产装置成功投产运行,以及项目商业化运营不断完善成熟和经济效益的日益凸显,内蒙古完成了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第一次飞跃,并成为全国现代煤化工崛起的代表。今年,自治区提出了“8337”战略部署,明确强调要加快煤化工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并把内蒙古建成全国重要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列为长远发展目标。面对“再起飞”的宏伟目标,内蒙古煤化工行业发展的症结在哪里?如何破解煤化工扩大规模过程中的瓶颈?
①现状:
示范基地已见雏形
“经过‘十一五’及‘十二五’ 期间一大批煤化工项目的建设,可以说,内蒙古煤化工产业发展在全国崭露头角,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已现雏形。煤化工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自治区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内蒙古石化协会会长柳华民如是说。
http://www.ccin.com.cn/upload/131218/1312181018426504.png
神华煤制油公司鄂尔多斯分公司世界首套煤直接液化生产线主装置。
据柳华民介绍,从产业格局来看,内蒙古化学工业构成中,煤化工就占到了近58%。依托煤炭资源优势,沿重要河流、交通干线在资源富集地区和重点工业园区,建成了一批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具有优势特色的大型现代煤化工项目。其中,神华集团鄂尔多斯108万吨/年煤直接液化项目是世界第一套煤直接液化的工业化装置,全部采用神华自主开发的煤直接液化工艺技术;鄂尔多斯伊泰集团16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是国内第一套自主知识产权的间接液化工业装置;大唐多伦160万吨/年煤制甲醇转46万吨/年烯烃项目、包头神华180万吨/年煤制甲醇转30万吨/年聚乙烯和30万吨/年聚丙烯项目亦全部是自主知识产权;大唐内蒙古赤峰克旗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是第一个由国家发改委核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已在今年冬天正式向北京供气;通辽金煤化工一期2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装置为世界首套,工艺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此外,内蒙古新能化工60万吨/年煤制甲醇及二甲醚、久泰能源内蒙古100万吨/年甲醇转二甲醚、内蒙古天河化工公司20万吨/年二甲醚均为国内大型二甲醚装置;神华乌海市焦化有限公司已建成的300万吨/年捣固焦及30万吨/年煤焦油加工装置、30万吨/年焦炉煤气制甲醇装置,以及乌海市黑猫炭黑有限责任公司30万吨/年煤焦油精制炭黑油项目技术水平均居国内前列,其生产装置规模也均居国内煤化工行业前列。
http://www.ccin.com.cn/upload/131218/1312181019156764.png
拥有世界首套煤制乙二醇装置的内蒙古通辽金煤化工公司技术人员正在检修设备现场。
柳华民还向记者透露,内蒙古煤化工行业已经走在了世界发展的最前沿,而这些项目就是构建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的先锋队。2012年,内蒙古煤炭产量已达10.6亿吨,居全国首位。截至目前,内蒙古已形成年产142万吨煤制油、106万吨煤制烯烃、20万吨煤制乙二醇、13.3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和765万吨甲醇生产能力,围绕煤炭加工利用开发出的专利技术已有100多项。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8337”发展战略指引,目前,内蒙古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重点正在发生悄然转变,从打造国家级现代煤化工示范单个项目,转变为走集群化道路并向下游延伸,集中力量打造国家级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
②难点:
瓶颈问题制约发展
“尽管内蒙古在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建设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装置建设和运行期间显现出来的诸多瓶颈问题也十分突出,直接导致未来全区煤化工产业扩大规模受到严重制约。按照规划,到2015年末,现代煤化工中煤制油、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产能要分别达到1000万吨、500万吨、260万吨、300亿立方米、300万吨。现在内蒙古距离建成全国重要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学院副院长李继林教授这样告诉记者。
李继林说,从整体上看,当前内蒙古现代煤化工产业层次较低,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短,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少,延伸配套产业发展不足,尚未形成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集群,集聚、带动、辐射作用尚不明显。下一步要扩大规模实现“再起飞”,其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http://www.ccin.com.cn/upload/131218/1312181019383614.png
内蒙古新能化工年产60万吨煤制甲醇生装置。
首先是技术制约瓶颈。内蒙古现代煤化工项目大多是国家确定的示范工程,采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但这些工艺技术仍处于试验阶段,尚需经过工业示范试验才能逐步改进、完善、成熟。这也是示范工程投产后,内蒙古大量项目没有获得国家核准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内蒙古水资源匮乏制约瓶颈。每吨煤化工产品需耗水至少5吨,而内蒙古是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同时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是一个工程性和资源性缺水不均衡地区。一些项目开采使用地下水,容易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而黄河水国家严格控制使用。
再次是污染物排放制约瓶颈。煤化工是排放较大的产业,煤直接液化制油、煤间接液化制油、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吨产品碳排放分别为5.8吨、6.1吨、11.1吨和5.6吨,煤制天然气是千标准立方米4.8吨CO2排放量,在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国家污染物总量控制日益严格的大环境下,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制约了内蒙古现代煤化工的扩容。
李继林认为,最近,国家把现代煤化工的表述转变成了煤炭深加工,体现更高层次的产业发展要求,而且对示范项目的硬性指标非常严格。以煤制天然气为例,项目能效基本要求要大于等于56%,水耗小于等于3.0吨/吨标煤,煤耗(折标煤)小于等于2.3吨/千标准立方米天然气,要达到先进值则标准更高。产业政策的变化也对内蒙古现代煤化工扩大规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今年以来,内蒙古仅有2个现代煤化工项目获批。
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指出,瓶颈问题还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当前内蒙古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较为分散,建设水平良莠不齐,如何形成规模化优势在竞争中保障持续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带来的恶性竞争,这是行业要解决的问题。这既需要市场化手段,也需要行政管理手段方面的突破。另一方面,内蒙古技术人员相对短缺。内蒙古煤化工扩大规模急需大量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的操作工人,而从各类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操作工人则需要用5~10年才能成熟。
③破解:
结构调整促产业升级
加快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对于改变内蒙古“一煤独大”产业格局,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多元化的支柱产业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今年年初,内蒙古确立了“8337”发展战略思路,把内蒙古建成全国重要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即是发展战略之一。
针对如何破解瓶颈,实现下一步“8337”发展战略提出的目标等问题,李继林建议,要重点从自治区煤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方向入手。总体上说,其一,要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做大现代煤化工总量,尽快形成煤化工较长的产业链和集群,逐步形成煤—电—煤制油—煤制油深加工、煤制甲醇—甲醇燃料—甲醇下游产品及其精细化学品、煤—电—煤制烯烃及其下游产品、煤焦化—联产化工产品—煤焦油深加工及其精细化学品、煤制苯胺及其下游精细化学品、煤制乙二醇及其下游产品等煤化工产业链和集群;其二要用足用好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各项对地方的扶持政策,强化煤化工产业保障能力建设;其三要优化地区发展环境,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加快项目、土地、环保、能评、安评等审批工作进度,减轻企业负担,遏制“三乱”行为的发生;其四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持示范和产业化发展“两手抓”,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突出发展精深加工和高端煤化工产品,提高煤炭深加工技术装备水平,让更多的试验示范技术在内蒙古“生根发芽”,及时跟进后续项目,具备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和装备要争取优先在内蒙古布局建设,防止“只开花不结果”。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落实“8337”发展战略,内蒙古现代煤化工的调转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解决技术升级制约因素。在继续完善“十一五”试验示范项目的同时,全面做好“十二五”煤炭深加工关键技术和国产化、大型化装备的试验示范工作,争取让更多的试验示范技术在内蒙古落地生根。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快现代煤化工技术升级完善;二是加快现代煤化工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推动初级产品向下延伸,提高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目前,内蒙古正在积极争取国家批复《内蒙古煤炭深加工试验示范基地发展规划》,计划在技术装备方面,重点实施6种示范类型,主要包括大规模工程化、技术升级、新技术新产品、一体化多联产综合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前沿技术开发等。第二步是利用后续项目的进度推进,着力解决结构调整问题,抓好在建的“十一五”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国家“十二五”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新技术新产品试验示范项目的推进。
对于水资源匮乏及草原生态环保等瓶颈问题,内蒙古经信委原料处处长任玉祥表示,下一步内蒙古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将在新建、扩建项目中采取坚持量水而行的发展原则,大力推进水权置换,重点推广高科技含量的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适当调整产业布局,在内蒙古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东部地区布局煤化工项目。在加强草原生态环保、控制污染物排放方面,内蒙古将加大项目的环评价力度,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强化监管,切实从源头预防控制环境污染。加快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建立煤化工生态工业集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现代煤化工产业“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目标。
对于解决人才短缺瓶颈问题,于光军建议,内蒙古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大量引进煤化工高技术人才、普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保障其生活水平及其子女的教育、发展等问题;要建立煤化工重点人才培育机制;要利用已经成熟的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搭台唱戏,共谋发展。
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内蒙古全区化学工业增加值达到170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3.4倍,年均递增28%,占全区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通过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内蒙古正在逐步破除制约行业发展的各项瓶颈,具有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版特征的全国重要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已经在草原上矗立,现代煤化工产业也将有望实现“再起飞”。
学习了,谢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