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工报记者来到上海化学工业区公共管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管廊公司)。一走进公司中控室,记者即刻被眼前巨幅显示屏上清晰的三维图像所吸引。 “这里是上海化工区公共管廊的指挥中心,显示屏中实时传送的是管廊现场数据,工作人员正对管廊运行现场监控的参数进行汇总和调度。”管廊公司总经理朱明亮博士告诉记者,管廊公司也被形容为化工园区内物料传输的“大动脉”。“大动脉”的稳定可靠运行,为园区内各生产装置保驾护航;而智慧管廊的构建,则使公共管廊服务如虎添翼。 钢铁长廊 撑起园区“大动脉” 管廊公司成立于2003年,在化工区23.4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共建造了27千米的公共管廊,形成了“三纵三横”的网格布局。公司目前为园区内40多家企业提供输油、输气、化学品管道及管廊服务,共有管线350余根,管廊上铺设的管道总长达500多千米。 朱明亮介绍说,作为全国首家提供专业化管廊服务的企业,作为上海化工园区“五个一体化”(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安全环保、管理服务)中的“物流传输一体化”的重要载体,管廊公司按照化工区智慧园区建设的要求,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模式,在管廊全面数字化管理基础上,向智能公用工程运维系统发展,逐步实现了管廊智能化服务。 管理创新 启动智慧管廊建设 “公共管廊由管架和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组成,管架权属管廊公司,管道分属各个业主。”朱明亮介绍说,由于公共管廊具有开放性、管理对象的多样性以及边生产边施工等特性,随着公共管廊的快速发展,管网和管道的大量铺设,管道服役时间的增长,造成公共管廊的风险系数和管理难度不断增加。目前园区管廊上有物料70余种,其中有毒有害的就有40余种,确保公共管廊的安全运行是管廊公司工作的重中之重。 他表示,推进智慧管廊建设进程,是化被动应对为主动预防,实现提前预警、提前防范的先进管理利器。近年来,管廊公司创新建立了公共管廊的“1+1+1”公共管理模式,即“政府+客户+管廊公司、事前+事中+事后、人防+技防+物防”模式,形成合作共管的管理机制。与此同时,公司与中石化联合会共同起草的首个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国家标准《化工园区公共管廊管理规程》,正处于发布阶段;探索创新开创了公共管廊独有的商务模式等,在国内各化工园区得到推广。 体系构建 夯实数字化基础 公共管廊数字化是迈向智慧化管理的基石。 朱明亮告诉记者,近年来,管廊公司加大科技设施投入,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建立了以GIS系统为主,包括红外系统、气体探测系统和机器人系统的监控系统。GIS系统涵盖了管廊、管道建设、制造、安全等各类数据;对管道标签实现了电子化,以及多系统联动(防入侵、气体、视频)等,并具备区域异常闯入报警功能。截至目前,共设置了100多个视频摄像头,以及红外探测器、化学气体固定探测器等检测设备,通过基础数据信息库可以快速调阅管道的基本信息检维修记录、缺陷报告等内容。 该管廊GIS系统还获得过中国优秀GIS银奖和最佳应用奖。朱明亮说,在管道运行数据基础上,管廊公司开创公共管廊完整性管理系统研究,与中国特检院、中国石油大学合作研发,为公共管廊定制的风险评估解决方案,建立集公共管廊空间信息、属性信息、传感信息、视频监控信息、巡检信息于一体的综合管理信息运营平台,从而减少和预防事故发生,经济合理地保障管廊的安全运行。公司的《公共管廊管道完整性管理》项目荣获第三届中国设备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让利于民 推动和谐共享发展 管廊公司在社会责任关怀方面所作的贡献特别值得一提。2014年,管廊公司与金山漕泾、奉贤柘林两镇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了入股公司股份协议,通过分红让化工区周边村民共享化工区的发展成果。这一做法,在全国化工园区中首开先河,并获得中石化联合会颁发的《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责任关怀最佳实践奖》。 管廊公司还“走出去”,以上海化工区为平台,致力于管理模式输出、开拓区外市场。朱明亮说,目前,上海化工区通过管理输出、资本输出、委托管理等方式,先后共为武汉化工区、珠海高栏港等15家园区进行管廊管理创新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共享资源和经验。 “公共管廊是一个新的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与世界著名的跨国化工公司交流的过程中,经过消化吸收、不断的探索和自主创新,基本建立了上海化学工业区公共管廊的管理模式。“朱明亮表示,下一步,管廊公司将把本质安全放在首位,围绕建成智慧管廊目标,根据不同企业需求强化定制化服务,开展智慧管廊大数据融合分析,把促进管廊安全管理与高效服务协同化运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