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englinkou 于 2022-2-21 10:07 编辑
老k每周说--说说石油化工设计行业那些事 第60帖 那些让设计院很无奈的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由于利益驱使,还带来很多不合理、不合逻辑的东西,让人很无奈。有些事情表面上看起来其出发点是冠冕堂皇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并不理想,甚至会成为权力寻租和腐败的工具。 在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及设计行业,也存在很多这样的无奈,下面列举一二: 1、 单位资质:在发达国家,资质管理仅限于个人注册资质,个人的注册资质代表个人的专业水平和从事行业工作的门槛,同时个人的签署也要承担很大责任。我国学习了西方国家的个人注册资质管理办法,同时又延续了单位资质管理,仅有个人资质还不行,还必须在有资质的单位从事相关工作。在国内项目的投标中,单位资质等级是很重要的门槛,国外项目更关注你的业绩。现实情况是逼迫很多没有甲级资质的中小设计院不得不花钱借用其它甲级设计院的章(大多数仅仅是借用章,真正参与审核的很少)。也有些有便利条件的人,想法弄一个单位甲级资质,转手一卖就财务自由。 2、 职称评定和注册资格考试同时并行:2000年之前还没有实行注册资格考试,只有职称评定,为了与国际接轨,后来实行了注册资格考试,当时据说是要逐步实行以考代评,如今20多年过去了,仍是双轨制,这要浪费多少技术人员的精力和社会资源,由于职称评定不公平产生的矛盾也时有发生,花钱找关系买职称的事情也不鲜见。 3、 项目建设的前置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我国,项目建设实行的是前置管理,即繁琐的审批制,关键是有些要求已超出了项目建设的基本程序。前期供审批的文件视乎是内容越多越好,本本越厚越好,弄的评价编制单位也是疲于应付,这些评价除了增加建设单位负担外,具体能起多大作用真要打个问号。例如,环评、安评、职评(职业病设施设计)、能评,其是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之后,工程设计还未开始前编制的,以可研作为编制依据的,这时候仅确定了大的技术方案,工艺包供应商也还没签订,很多详细的技术方案和细节并未确定,根据目前不断加码的各评价的要求,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依据根本满足不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很多项目是先建后批,以前还不太理解这种做法,现在看来很多情况也是迫不得已。还有,基础设计的各专篇,非要有个章节写xx设施投资多少,所占投资比是多少,弄的设计人员还要东拼西凑去统计这个数,真不知道这与各专项设施设计好坏有什么关系? 4、 建设单位的老板们喜欢要求不切实际的进度:现在有这种现象,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老板们说的话即使错了或不合适,手下的人也不说话。在项目的建设进度上,老板们喜欢冒进,一拍脑袋,定一个不切实际的进度,有时还直接写进招标文件,具体干活的人也不敢说,只有蒙着头瞎编。欲速则不达,不仅是不达,还必然带来经济损失,工程项目建设还是按客观规律办好。 5、 规定规范太多,有些条文还写的含糊其辞:目前,石油化工行业设计,既有GB规范规定,又有HG、SH规范规定,很多内容也是照搬照抄的,希望能统一。有些规范,升版频繁,有些条文写的不清楚,时常有设计人员需要打电话或发邮件落实对部分条文的理解。
提示:大家可以在网站搜索引擎输入“老k每周说--说说石油化工设计行业那些事”查看之前发的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