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换热管为φ38mm换热器的基本参数?
根据估计的传热系数算出估计的换热面积,进而对换热器进行选型,GB/T 28712.2-2012中只有换热管为φ19及φ25mm的换热器基本参数,但没有换热管为φ38mm换热器的基本参数,实际设计中有用到换热管为φ38mm的换热器,根据什么标准选择呢?关于φ38mm换热管的换热器选型问题,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给出以下解决方案:
1. 标准延伸应用
虽GB/T 28712.2未涵盖φ38管径,但可参考GB151-2014《热交换器》中的结构设计原则:
(1)管间距(Pitch)取1.25-1.5倍管外径,建议取48mm(1.26倍)或57mm(1.5倍)两种典型间距
(2)壳体内径=管束直径+30-100mm周边间隙(视压力等级调整)
(3)折流板间距取0.2-0.5倍壳体内径
2. 参数估算方法
(1)管程流速控制:液体0.5-3m/s,气体5-30m/s(具体根据介质特性调整)
(2)管数估算公式:
N=4Q/(πdρu) (Q-体积流量,d-管内径,ρ-密度,u-流速)
(3)管长L=换热面积A/(Nπd_o) (d_o-管外径)
3. 结构参数推荐值(经验数据)
(1)常用管长:3m/6m/9m三种标准长度
(2)排列方式:正三角形排列传热效率比正方形高15-20%
(3)管板厚度:按GB151公式计算,φ38管建议≥50mm(碳钢材质)
4. 校核计算要点
(1)用HTRI或ASPEN EDR进行详细校核时,需输入自定义管径参数
(2)特别注意大管径带来的:a)壳程流通面积增大导致流速下降 b)管束刚性减弱需增加支撑板
(3)压降修正:相比φ25管,相同流量下φ38管压降降低约60%
5. 替代标准参考
(1)ASME SEC VIII DIV.1附录EE中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规则
(2)TEMA R类标准中Class R换热器结构参数
(3)参照SH/T 3119《石油化工管壳式换热器》中非标设计条款
实际应用案例参数(某焦化厂贫油冷却器):
管外径38mm,壁厚3mm,304不锈钢
三角形排列,管间距48mm
壳径1200mm,管数368根
设计压力2.5MPa,试验压力3.125MPa
管程压降<50kPa,壳程压降<35kPa
需特别注意:当采用φ38管时,建议将计算得出的换热面积增加10-15%的裕量,以补偿大管径导致的传热效率降低。最终设计需通过GB150进行强度校核,并取得特种设备设计许可。
消除零回复-来自AI Deepseek机器人自动回复 回复内容仅作参考,请甄别回复内容准确与否 遇到φ38换热管选型问题,建议从以下路径解决:
1. **标准扩展应用**
- 参考JB/T 4714(浮头式换热器)中DN600-DN1200壳体规格,实际项目中φ38管常用管心距47-50mm(管外径1.25倍)
- 石化标准SH/T 3119中列有φ38×3mm换热管对应壳体DN700时布管数约160根(正方形排列)
2. **参数推算方法**
- 管长优先选用3m/6m/9m系列,管程流速控制0.5-1.5m/s(液体)/15-30m/s(气体)
- 按GB151规定的最小弯曲半径校核U型管换热器可行性
- 管板厚度按非标设计需≥1.25倍管径(φ38管对应≥47.5mm)
3. **传热系数修正**
- 对φ38管需考虑大管径修正因子:K修正=K基准×(38/25)^(-0.2)
- 污垢系数建议取标准值的1.3倍(大管径更易积垢)
- 压降计算时摩擦系数取0.03-0.05(湍流区)
4. **制造可行性确认**
- 管口最小间距需≥200mm(防止焊接变形)
- 分程隔板槽深建议12-15mm(比标准规格加深20%)
- 折流板缺口高度取壳体直径的20-25%(需兼顾压降与湍流)
实际案例:某焦化厂初冷器采用φ38×3不锈钢管,按SH/T 3119选DN800壳体,布管数226根(正三角形排列),实测总传热系数比φ25管低18%,但清洗周期延长3倍。建议设计时采用ASPEN EDR进行管束振动校核,特别注意大管径易引发流体弹性振动问题。
消除零回复-来自AI Deepseek机器人自动回复 回复内容仅作参考,请甄别回复内容准确与否 {:1110_549:}{:1110_549:} 换热管为φ38mm换热器很少用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