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责宝-解决企业安全“最后一公里”,跑偏的“双重预防体系”
山东是化工大省,也是最早做双体系的省份,2020年9月8日,山东省应急管理厅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及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迅速在安全领域及安全信息化领域引发广泛关注。 很多人会说,为什么双重预防体系建好了,事故还是会照样发生?答案只有一种,你所建的双重预防体系,仅停留于纸面,没有实际运行。信息化系统是落实双重预防体系运行的工具,然而,一些单位受到软件开发公司的错误引导,以为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就是简单的上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没有专业的技术服务做支撑,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沦为空谈,完全背离了体系建设的初衷,最终导致的另一种“形式主义”让安全管理人员叫苦不迭。另一方面双体系建设对大中型企业还行,对小微型企业来说还是整点简单有效的模式更实用一些,动不动一个文件下来就让小微型企业忙活大半天,何况一年得有多少文件下来,天天文山会海的,安全都搞到办公室里去了,这才是当代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形式主义、留痕思想走的太靠前,没有把科学技术本质安全放在现场管理上。也有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执行落实过程中出现了“跑偏”现象,没有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内容,或者双重预防体系内容不符合实际就上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为了信息化而上信息化。双重预防体系要想真正发挥其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就必须要落实安全管理的最后一公里,现在搞什么都一阵风,运动式的,形式大于内容,不踏踏实实,沉下心来做点实事,安全问题就永远不能真正解决。只会劳民伤财。
首先,应该由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参与体系建设。建成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是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对人员专业性要求极高。由专业的技术服务机构参与,可以极大提高风险分级、危险源辨识、风险值计算等的准确性,而后才能根据组织架构进行任务分解,明确相关人员职责,真正做到风险分级管控,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其次,应该借助信息化系统实现动态管控。影响事故发生的因素包含设备设施管理、人员素质、安全投入等多个方面,单纯依靠人和纸质化的制度进行管理,往往难以真正做到动态管控。通过信息化系统可有效进行任务分解,压实每一级人员的职责,让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在事故前严重安全违法行为将入刑的背景下,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明责避责显得更加意义重大。总之,信息化系统只能作为落实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的工具,决不能本末倒置,将信息化系统等同于双重预防体系。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重点,绝不是单纯的制度建设,更不是单纯的上一套信息化系统,而应该是通过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与信息化系统有效运行相结合,这样才既能满足相关政策要求,又能满足企业安全管理的实际需求。
单纯靠信息系统是解决不了安全的根本问题的,关键还是要督促企业能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才行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