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审计既查账又查实-马后炮化工
本帖内容由马后炮化工转载自网络中国环境报记者康韧民建北京市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日前在京召开了2014年度全委会暨资源环境政策研究成果交流会,总结2014年工作,交流研究成果,讨论2015年工作重点。2014年人资环专委会共完成调研报告近20篇,居民建北京市委8个专委会之首,成果采用率达100%。
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取得丰硕成果
2014年年初,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在总结上年工作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专业优势,成立了6个课题组,分别为“北京资源环境考核与审计工作建议”、“北京大气污染治理行动的效果分析与改进建议”、“北京城市水安全保障机制创新”、“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调整研究”、“北京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与收益分配制度创新”、“北京养老产业健康发展建议”。
这些课题组还延伸了若干个子课题,各委员根据个人专长、自身优势自愿参与和承接,真正实现了全员参与、全员行动,圆满地完成了年初既定工作目标,认真履行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工作职责,形成了丰硕的成果。
加强资源环境审计
经过一年的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6个主课题都以独特的视觉、发散的思维,为北京市提供了科学的发展建议。
“北京资源环境考核与审计工作建议”提出,人们普遍感觉到北京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成为严重制约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造成这种困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发展理念及干部考核体系的偏差是主要人为因素。为此,北京迫切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观念,调整修正干部考核体系,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破解资源环境困境,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
报告明确提出,所谓资源环境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及其机构,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审计准则、会计理论、专业规程、技术标准等,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行为主体的资源环境相关活动及其效果、社会经济活动的资源环境效果等,进行审查、监督、评价及追溯的活动。
同时,报告还指出,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在既有的工作基础上必须实现几个根本性转变。即审计内容须从对资源环境资金的审计,转向对资源环境本身的审计,从“盯钱”转向既“盯钱”也“盯事”还“盯人”。须从对资源环境行为的审计,转向对资源环境变化结果的审计,更加注重资源环境本身的变化,为资源环境问责提供坚实的基础。审计思维须从狭义的审计思维,转向宏观指导、多部门融合的广义审计思维,着眼于为破解资源环境困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审计手段须从传统查账为主的审计,转为既查账、又查实的审计,注重调查研究资源环境实际变化及广大市民的反映。
推进首都生态空间建设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方案及其实施建议”从多学科的视角出发,采取多层面、多尺度、多途径的方法,借鉴国际大都市地区空间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构建北京地区“3+1”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3”指构建北京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1”指构建北京城市的服务空间。其中生产空间为“两轴四带”轮辐外溢驱动模式,生活空间为“三级生活圈”模式,生态空间为“六个绿色通风廊道为构架,城中公园城边森林山区林海”模式,服务空间为“一个主中心+多个次中心”模式。
报告还特别强调了“生态空间”的建设问题,指出在上世纪90年代北京城市规划中,四环至五环区域为连贯的绿化隔离地区,但随着城市的无序扩张和开发,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变形,生态红线更多让步于经济发展,造成城市绿化隔离带被蚕食得不连贯、不完整。
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森林的需求也由过去的软性,变为了刚性,城市森林也具有了基础设施的性质。然而,过去对森林,特别是城市森林的作用认识不到位,使北京城市森林的建设仍处于较低层次,因此,在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和建设方面就处于被动地位,经常是先规划建筑、道路、供排水等,然后才考虑绿化、污水处理环境等问题。
这种末端治理的方式,使得生态环境建设赶不上污染的速度,这也是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北京市要将城市森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和建设,变城市生态环境的被动规划为主动规划,才能使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更好地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周边“价值洼地”要通过“资源换空间”。
民建北京市委人资环委积极建言献策,为首都生态文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页:
[1]